第七十三章(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是史不绝书,在中国古代,一个朝代,如果发生大规模的水灾,旱灾,瘟疫,再加上朝廷君昏臣庸,那基本上这个朝代就是灭亡了的,然后下来的大混乱基本会导致全国人口三分之一以上的减少,才又在废墟上建立起一个崭新的朝代。  

“东汉末年出现的三国鼎立,一定程度上也与当时的瘟疫有关。曹操带领大军想要统一全国,赤壁大战的失败与士兵“水土不服”而大量死亡有关。所谓水土不服,就是对当地的病毒缺乏免疫力。曹操的赤壁之败,很大程度上是败给瘟疫。曹操的第一谋士郭嘉在跟曹操聊天的时候曾建议,应该平定南方的荆州,但他同时表示,如果自己也去南方,肯定就不打算活着回来了,“吾往南方,则不生还”。为啥,因为对于北方人对南方的病毒没有抵抗力。纵是曹操有数十万大军,在南方病毒面前,也只能纷纷倒下。军队,几乎是病毒传播的最佳场所。  

说到东汉末年,多说几句——东汉末年全国人口从鼎盛时期的五六千万,减少到大概1000万,与饥荒、战争有关,更与瘟疫有关。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医生张仲景,就是东汉末年的人物,在其所著的研究瘟疫的《伤寒杂病论》的序言里,他说,其宗族有人口约有200人,一场大瘟疫之后,死去了三分之二,其中10个里有7个直接死于瘟疫。  

中国的史书记载的元朝大瘟疫暴发于1331年,并持续了多年。那一年,在今天的河北一带,瘟疫突然杀死了当地9/10的人口。  

史书记载,14世纪四五十年代,元朝发生了严重的瘟疫。这些年代,本来就水灾、旱灾和饥荒多重夹击,而瘟疫就更加无情了——饥荒之下,人们还可以逃荒,而瘟疫到来,逃无可逃,往往是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地被灭门。  

元朝的掘墓人朱元璋,就是在瘟疫的逼迫之下成为流民,最终加入了农民起义军,红巾军。红巾军之所以佩戴红巾,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红色可以“辟邪”。也就是说,红巾军之名其实与瘟疫相关。  

1344年,朱元璋16岁,那一年春夏之交的三个星期内,他失去了父亲、大哥、侄子、母亲4个亲人。朱元璋大伯一家更惨,14个口人被灭了13口。朱元璋的亲人患病的症状是,发高烧,上吐下泻,然后迅速死去。这种症状以及全家人密集地死去,显然是病毒感染所致。  

像朱元璋那样遭遇的家庭不在少数,当然,病毒并非只袭击朱元璋这样的平民家庭。  

军队中大量的士兵死去。一度,在3个月的时间里,朝廷有16个皇子陆续死去。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不足百年,但皇帝密集地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皇帝频繁地死去。历史上,中国的皇帝一般都不长寿,元朝的皇帝更是“容易死”,到底是宫廷的谋杀太多,还是与瘟疫有关,不得而知。  

总之,瘟疫的流行,最终导致朝廷对社会的控制力减弱。那些在瘟疫中幸存下来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平民们,应该也更容易为了活下去铤而走险。  

1368年,在农民军中成长起来的朱元璋,彻底赶走了元朝统治者建立了明朝。可以说,朱元璋家族悲剧是瘟疫造成的,但瘟疫也大大地帮助了朱元璋的“事业”。没有那场大瘟疫,农民起义大概早就被扑灭了。  

有人说,明朝的历史是从一个讨饭的碗开始,到一个上吊的绳结束的。前者是指朱元璋的流浪讨饭,后者是指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在北京上吊自杀。  

事实上,明朝的崩溃也与瘟疫关系极大——这个因为瘟疫而得以建立起来的帝国,最终也是在瘟疫之下崩溃的。  

史书记载,“万历八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阖门不起”。万历八年即1580年,距离崇祯皇帝上吊自杀还有64年;大同,10个家庭有9个染病,一旦染病,全家倒下。  

这只是明末大瘟疫的开始。几乎每年都有瘟疫,只是大小不同罢了。比如1618年,“山西湖南贵州云南均发生瘟疫,其中山西尸横遍野”。1633年,山西再次大暴发鼠疫。1641年,河南河北山西,“处处死尸枕藉”,当年瘟疫传到京师,史书上有四个字“京师大疫”。  

以1640年为例,也就是明亡的倒数第5年,如今的河北南部,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与大名府临近的河北广平府,“大饥疫,人相食”。瘟疫流行的面积极为广大,河南全省大瘟疫。今天的河南原阳县一带,死者十九,荥阳县一带,“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此外,山东,安徽,多地被瘟疫攻陷,很多地方死亡比例达到90。  

整个北方大地被瘟疫覆盖,导致人口大量减少,必然导致朝廷的财政收入减少。而农民军到处劫掠,将剩下的财富掠夺一空。朝廷对中国北方的控制能力和获取财富的能力均被严重削弱,同时又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镇压农民军。再加上崇祯皇帝优柔寡断没有逃往相对富裕的南方,明朝政权的崩溃,已经是时间问题。  

最终,崇祯皇帝朱由检用一根上吊绳结束了当年朱元璋用一个讨饭碗奠基的大明王朝。等到满清八旗兵进入山海关的时候,其实中国北方已经基本上空空荡荡。人口大面积死亡了,病毒也就失去了宿主。于是,满清八旗如入无人之境,让吴三桂在前面开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