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国时的“新式学堂”,相当于小学),学的东西和老学不一样,学国语,算术。  

那年代到县城读书哪有那么容易啊。都是你公太有钱,又重视子女教育,他们三兄弟才都得送去读书。为什么以前文盲那么多,没钱的根本读不起书…  

(这一点曾仕湖是很清楚的,曾仕湖除了他自己亲爷爷四十多岁就过世,他没见过之外。小叔公曾优鸠(仕文他爷爷),和县城那个大伯公曾优鹤,曾仕湖都见过!都是曾仕湖十三四岁才不在的,最大的曾优鹤都是出生于1931年,比十六伯曾则博要小10岁。  

“十六伯?家里怎么会挨土匪抢呢?以前很多土匪吗?来抢还把人绑去,那人挨绑去了为什么不去报官呢?要拿很多钱才赎回来吗?”  

曾仕湖听十六伯这么一说,突然对这个话题感了兴趣,他虽然以前也听村上的蛮多老人说过旧社会时土匪猖獗,治安环境极度恶劣。但具体的故事没听过,所以今天十六伯说起,他又感了兴趣。  

“仕湖啊!你们这么年轻的,生于新社会,长于新社会,怎么会知道旧社会的事呢?就算跟你们讲,你们可能也以为是讲故事,是假的,但那些事确实就是我们小时候经历的。我哥被绑时我大概是12-13岁,尽管过了差不多70年了,但这个事情我现在都还记得很清楚。  

我们曾村以前房子跟现在的房子是不大一样的,那时候没这么多人,只有60-70户人家。有三个炮楼,那些炮楼都有机枪眼的,解放后炮楼都拆了,拆了的砖拿去建了学校。  

“为什么有三个炮楼呢?就是为了防土匪,60-70户人家的房子,就围着这三个炮楼建的。  

那时候我们曾家村,你公太曾而正,我父亲和我叔叔两兄弟,还有仕刚他爷爷(少爷)。家里都是地主,有钱。就一家人建一个炮楼,分布在曾村的三个角,站在炮楼的瞭望台上,哪里有土匪来都可以看得见。炮楼和炮楼之间还有木栈道连结起来的,三个炮楼之间可以随便跑。  

炮楼上有瞭望台,有机关枪,有土炮的,为的就是防土匪,不过那时候听大人们讲,真有土匪来,也不能打死的,只能随便打几枪,吓走他们就行,打死了就相当于结下了仇,土匪会来报复的。”  

听到这里曾仕湖就有点想笑了,那不跟明朝末年官军剿流寇一样了么?打活仗,官军碰到流寇,先不打,先谈价钱,流寇你给我多少银子,给我多少粮食,给我多少马匹物质,我就不打你。结果给官军“剿”流寇这个“剿”法,越“剿”越多。最终不可收拾明朝灭亡…  

不过曾家村这种“防”土匪的方法却情有可原,像这种小规模的村寨武装最多只能算“结寨自保”,连民间剿匪力量都算不上,不敢和土匪结仇肯定是人之常情,否则大规模的土匪来报复那可绝对不会是闹着玩的。  

“本来土匪一般是不来惹我们曾家村的,因为我们那时候曾家村的16到35岁的兄弟有接近100个,都是一个祖宗下来的子孙,团结得很,而且又有枪,连机关枪土炮都有,像鸟枪这种更多。本地的土匪都懂得,听讲每年曾家村就凑十几担谷子给那帮本地的土匪,相当于交了保护费,大家就相安无事了…  

但是那年来抢的土匪不是本地土匪,听讲是从西边大山里面来的,大人讲那年闹饥荒,那帮西边的土匪在别的地方抢不到了,没有办法,也不管什么地盘不地盘了,跑过来我们这边抢。  

因为以前都没挨过,所以大家都麻痹了。土匪来的时候大概是早上十点钟,身强力壮的年轻人都出去田里做事了,家里的留下的全是老弱。  

土匪来的人也不多,就十几个人,个个一身黑衣黑裤,用黑布蒙着脸包着头,只露出两只眼睛。  

村上的老人小孩哪里见过这等阵势,直接吓瘫趴地上动都不会动。还好有几个大人在家,招呼大家跑进炮楼躲,人也还没全部躲进去,土匪都到炮楼门口了,没办法只得把炮楼门关上。  

然后大人跑到炮楼瞭望台上又是敲锣打鼓,又是烧干牛屎让它冒黑烟,又大喊土匪来了,土匪来了…  

在外面做事的大后生,也不知道土匪人多人少,不敢冒然回村。跑去林村搬救兵,等在林村组织好百多条人,拿着刀枪回来要打土匪的时候,土匪早就又跑进山,毛都看不见一根了…  

还好哦!土匪没搞破坏,只是抢走了钱,粮食搬不走没搬,但也没烧,牵了几头牛走,其他的猪啊!牛啊!牵不了那么多也没杀,没跑进炮楼的人也没事,只是被吓而已,打都没被打…  

土匪掳走了三个人。掳走的三个人全是我们家的,一个是我亲哥,比我大两岁,一个是我堂哥,我叔的崽,还有一个是我家的长工,为什么其他的没跑进炮楼的人没被掳走,偏偏是他们三个被掳走,也是有原因的,第一怪我家背时(倒霉),第二怪我哥他们三个轻西。(意思是轻浮,像今天的富二代喜欢炫富)。  

那时候他们三个都是半大不小的,十四五岁。又不读书,又不下田做事,游手好闲,整天就是拿两把弹工,扛支鸟枪,带个赶山狗天天进山打鸟,打野鸡寒鸡。  

因为家里有钱。三个人都好轻西,去山上打鸟身上也穿得光光鲜鲜的,都是穿一身丝绸的衣服去。那个长工是外村的,本来是请来帮舂米的,但是他打鸟枪法准,我哥和我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