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2/3)
光棍了。”
“那以前为什么没这个问题呢,如果每代都有这么多光棍,那岂不…”曾仕湖不好意思把“绝了”二字说出来。
“其实还是一口饭的问题嘛,生活质量好坏的问题嘛”林振翔倒是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插话说:“以前这里交通不便,外面也交通不便呀,而且以前那么穷,就算你生活在县城又怎样,缺衣少穿,你去赶集有钱买东西吗?生产队的时候,外面做一天工分才值八毛钱,累一年下来分的谷子只够吃半年,又挨累又不得吃。所以听我爸说,1960大炼钢铁吃生产队食堂饭的时候。外面有多少姑娘托亲戚做媒抢着想嫁进来,嫁进来了就能保证自己不被饿死,甚至还可以周济外家人。我一个堂姑就是1960年嫁到枫树坪村的,那个姑爷足足比我姑要大十岁,但是我姑进来看男方房子的时候,看见人家家里楼上那么多的苞米,木薯,马上就愿意嫁了,也不管那姑爷长得咋样,是丑是俊。嫁妆就两担谷子五担木薯,你别小看这些,当年就是因为我叔公把我姑嫁进山得了这些嫁妆,所以家里一个人没被饿死。”
这段历史曾仕湖也是知道的,因为“半仙”兄1960年吃大食堂饭时已经8岁了,也经常跟他们讲述那段挨饿的经历。而曾仕湖的奶奶也是1960年时没饭吃,她食量大,活活饿到一身浮肿不在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嘛!就是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我们山里的瑶人哪里会愁娶老婆,我爸那辈的男的可以挑着要。你知道当年我们桐树坪村号称什么吗?号称‘小台湾’。反正外面派来的汉族支书是没办法呆下来的,肯定会被挤走,所以只能挑村里的,村里的都是自己人,所以当年评“阶级成分”的时候,我们村家家的田差不多一样多,都是30来亩,所以个个都是“下中农。”外面任何的政治运动都波及不到我们这里,你们外面搞生产队集体田地,我们这里也搞生产队集体田地,但是整个生产队的田才几十亩,每家每户的“自留地”也有几十亩,家家都在搞“私捞”。也就是无人搞“私捞。”家家“走资”。也就是无人“走资”,反正你也“走资”我也“走资”。村民们你也别批我,我也别斗你。所以听说1960年的时候,外面饿死多少多少人,我们山里这几个村寨哪有人挨饿死啊,都还有红薯拿来养猪。那时候听我爸说外面是挨饿得厉害,反正村上家里有汉族亲戚的都进山来走亲了,说是走亲,那有走亲一住就几个月的呀,在外面被饿得受不了啦,山里有得吃还能吃饱,所以…还好那时候我们山里都不缺粮食,而且亲戚来也不会白吃住,都会帮干活。所以就算住上几个月也无所谓,只要他们那个生产队肯批他的假…”
“直到1990年之前,我们这里的男人都还不愁娶老婆的,你们也知道,你们汉人是“重男轻女”的,而我们瑶人却是“重女轻男。”女的要留在家招郎来上门,男的反倒要像嫁女一样去到别人家做上门女婿,小孩也是跟母亲姓,像我就是跟我妈姓。我爸是黄麻寨人,来这里上门的。只是到了1990年后,很多受你们汉族的风俗影响,也可以娶可以嫁,不一定要招郎来上门了。所以我们瑶人的男女比例一直都维持在一个比较平衡的位置,不会说男多女少,像我爸那代人,男的只要不傻不残,怎么可能没老婆,大把人家的闺女叫去她家做上门女婿,即使个别没找到合适的本族姑娘,还有大把的外面村的汉族姑娘想嫁进来呢。经济上也极为贫苦,仅仅有口饭吃饿不死而已。那个不想嫁进来,或者被招进来做个上门女婿。说句吹牛的话,当年想嫁进来的姑娘,绝对不比今天想嫁去县城找个拿工资吃铁饭碗的姑娘少。”
“秋老板,那这样说来这个严重的‘光棍’问题,是至少1990年之后才有得嘛。1990年之前,你们瑶族的姑娘基本上都还不会外嫁,那也能‘供应’你们这些年轻大后生啊,你1990年都26岁了,早到了可以娶老婆的年纪了呀…”曾仕湖当时因为年纪小,也不懂啥话该问啥话不该问,反正想到就问出口了。
秋老板笑了笑,好像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说:“我不是爱玩,不务正业嘛!年纪轻的时候是有大把机会的,20岁没到就有人叫我去上门了,那时候觉得自己还年轻,不想就这样困死在山里一辈子,就不同意。我16岁就跑出山经常在镇上瞎混,不然怎么会认识老孟(孟公明爸爸),那时候就跟他们一起玩了,打牌赌钱抽烟喝酒。有时候也从山里收点香菇,木耳出去卖,那时候连拖拉机路都还没有,全是靠爬山挑出去的,一次挑个七八十斤。所以只能收这些贵的轻的东西。也能赚点钱,但是都是左手赚到右手花掉,存不下来的。久而久之附近这几个村寨的人也都说我是个二流子,不学好,就不愿意给我做媒了,后来年纪越来越大,就更难了…”
“不过这个也是怪风水的,我们住这个地方不能建房子,住这里的三家人都不好。你看我家是这样。左边这家人呢,也是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子都18岁了,去山上砍树,树也不大,却不小心被树压死了。女去到镇上初中读书后,书都没读完就跟着一个高她两个年级的汉族同学,住到人家家里,当时结婚证都还打不下。现在这对夫妻还年轻,四十多岁,还能赚钱,可
“那以前为什么没这个问题呢,如果每代都有这么多光棍,那岂不…”曾仕湖不好意思把“绝了”二字说出来。
“其实还是一口饭的问题嘛,生活质量好坏的问题嘛”林振翔倒是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插话说:“以前这里交通不便,外面也交通不便呀,而且以前那么穷,就算你生活在县城又怎样,缺衣少穿,你去赶集有钱买东西吗?生产队的时候,外面做一天工分才值八毛钱,累一年下来分的谷子只够吃半年,又挨累又不得吃。所以听我爸说,1960大炼钢铁吃生产队食堂饭的时候。外面有多少姑娘托亲戚做媒抢着想嫁进来,嫁进来了就能保证自己不被饿死,甚至还可以周济外家人。我一个堂姑就是1960年嫁到枫树坪村的,那个姑爷足足比我姑要大十岁,但是我姑进来看男方房子的时候,看见人家家里楼上那么多的苞米,木薯,马上就愿意嫁了,也不管那姑爷长得咋样,是丑是俊。嫁妆就两担谷子五担木薯,你别小看这些,当年就是因为我叔公把我姑嫁进山得了这些嫁妆,所以家里一个人没被饿死。”
这段历史曾仕湖也是知道的,因为“半仙”兄1960年吃大食堂饭时已经8岁了,也经常跟他们讲述那段挨饿的经历。而曾仕湖的奶奶也是1960年时没饭吃,她食量大,活活饿到一身浮肿不在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嘛!就是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我们山里的瑶人哪里会愁娶老婆,我爸那辈的男的可以挑着要。你知道当年我们桐树坪村号称什么吗?号称‘小台湾’。反正外面派来的汉族支书是没办法呆下来的,肯定会被挤走,所以只能挑村里的,村里的都是自己人,所以当年评“阶级成分”的时候,我们村家家的田差不多一样多,都是30来亩,所以个个都是“下中农。”外面任何的政治运动都波及不到我们这里,你们外面搞生产队集体田地,我们这里也搞生产队集体田地,但是整个生产队的田才几十亩,每家每户的“自留地”也有几十亩,家家都在搞“私捞”。也就是无人搞“私捞。”家家“走资”。也就是无人“走资”,反正你也“走资”我也“走资”。村民们你也别批我,我也别斗你。所以听说1960年的时候,外面饿死多少多少人,我们山里这几个村寨哪有人挨饿死啊,都还有红薯拿来养猪。那时候听我爸说外面是挨饿得厉害,反正村上家里有汉族亲戚的都进山来走亲了,说是走亲,那有走亲一住就几个月的呀,在外面被饿得受不了啦,山里有得吃还能吃饱,所以…还好那时候我们山里都不缺粮食,而且亲戚来也不会白吃住,都会帮干活。所以就算住上几个月也无所谓,只要他们那个生产队肯批他的假…”
“直到1990年之前,我们这里的男人都还不愁娶老婆的,你们也知道,你们汉人是“重男轻女”的,而我们瑶人却是“重女轻男。”女的要留在家招郎来上门,男的反倒要像嫁女一样去到别人家做上门女婿,小孩也是跟母亲姓,像我就是跟我妈姓。我爸是黄麻寨人,来这里上门的。只是到了1990年后,很多受你们汉族的风俗影响,也可以娶可以嫁,不一定要招郎来上门了。所以我们瑶人的男女比例一直都维持在一个比较平衡的位置,不会说男多女少,像我爸那代人,男的只要不傻不残,怎么可能没老婆,大把人家的闺女叫去她家做上门女婿,即使个别没找到合适的本族姑娘,还有大把的外面村的汉族姑娘想嫁进来呢。经济上也极为贫苦,仅仅有口饭吃饿不死而已。那个不想嫁进来,或者被招进来做个上门女婿。说句吹牛的话,当年想嫁进来的姑娘,绝对不比今天想嫁去县城找个拿工资吃铁饭碗的姑娘少。”
“秋老板,那这样说来这个严重的‘光棍’问题,是至少1990年之后才有得嘛。1990年之前,你们瑶族的姑娘基本上都还不会外嫁,那也能‘供应’你们这些年轻大后生啊,你1990年都26岁了,早到了可以娶老婆的年纪了呀…”曾仕湖当时因为年纪小,也不懂啥话该问啥话不该问,反正想到就问出口了。
秋老板笑了笑,好像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说:“我不是爱玩,不务正业嘛!年纪轻的时候是有大把机会的,20岁没到就有人叫我去上门了,那时候觉得自己还年轻,不想就这样困死在山里一辈子,就不同意。我16岁就跑出山经常在镇上瞎混,不然怎么会认识老孟(孟公明爸爸),那时候就跟他们一起玩了,打牌赌钱抽烟喝酒。有时候也从山里收点香菇,木耳出去卖,那时候连拖拉机路都还没有,全是靠爬山挑出去的,一次挑个七八十斤。所以只能收这些贵的轻的东西。也能赚点钱,但是都是左手赚到右手花掉,存不下来的。久而久之附近这几个村寨的人也都说我是个二流子,不学好,就不愿意给我做媒了,后来年纪越来越大,就更难了…”
“不过这个也是怪风水的,我们住这个地方不能建房子,住这里的三家人都不好。你看我家是这样。左边这家人呢,也是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子都18岁了,去山上砍树,树也不大,却不小心被树压死了。女去到镇上初中读书后,书都没读完就跟着一个高她两个年级的汉族同学,住到人家家里,当时结婚证都还打不下。现在这对夫妻还年轻,四十多岁,还能赚钱,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