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初见范若若(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无双是我刚认识的朋友,算是一见如故。”  

范闲听到范建的询问,谎话张口就来,穿越者是他最大的秘密,即便是亲爹也不会告诉。  

“你长大了,交些朋友也好,你二娘这人,其实心肠不坏,今天的事,算是个误会,改日你约无双来家里一趟,我设宴向他赔罪。”  

宫典在庆庙外被“无双”击败之事,庆国高层的一部分人都已知晓。  

不过庆帝下了封口令,宫典没对外人说出无双意识大宗师的猜测,所以这些得知消息的人,都以为无双只是九品剑客。  

即便如此,一个如此年轻的九品剑客,也值得拉拢。  

毕竟大宗师,普天之下就四个,其下就是九品最强。  

在这些人看来,无双年纪轻轻就达到九品,未必没有冲击大宗师潜力。  

范建也是如此认为,同时心中也猜测着无双是否和叶轻眉来自同一个地方?  

如果无双真出自神庙,那么范闲与之接触,若将其收服,未来便可高枕无忧。  

可惜范建想多,范闲此时只想抱大腿。  

收服一个成为剑仙穿越者?  

你怕是想屁吃!  

范闲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有道是大树底下好乘凉。  

当小弟,挺好!  

另一边。  

东宫、长公主、二皇子、鉴察院、林相府等势力,也注意到了无双的存在。  

范闲本身就卷入了皇权争斗的旋涡当中,备受关注。  

如今身边多出一个少年九品剑客,自然会引发许多连锁反应。  

原本一些针对范闲的计划,也会因为江帆的出现而改变。  

比如想刺杀范闲的人,不能再派遣九品以下的武者,否则就是送人头。  

除非找江帆和范闲分开的时候动手。  

可惜无双这个名号,现在也就朝堂中少数人知晓,距离扬名立万,名动皇城还差很远。  

第二天。  

清晨时分,天还没亮,江帆就起身洗漱,然后背着无双剑匣出门。  

客栈外,滕梓荆见江帆出来,当即驾着马车走了过来。  

“无双公子,范闲少爷邀您到一石居一叙,请上车。”  

虽然滕梓荆没见过江帆,但背后巨大的无双剑匣,就是“无双”的标志,整个京都独此一家,自然好认。  

“嗯。”  

江帆看向滕梓荆,微微点头。  

说起来,这滕梓荆也是一个悲剧角色。  

滕梓荆骨子里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侠士,当初受命前往儋州刺杀范闲,和范闲不打不相识。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滕梓荆发现自己拿到的“密令”是假的,有人想假借监察院之手除掉范闲,之后,在和范闲见面,便请求范闲帮自己个忙,杀了自己,以摆脱掉现在的身份进京完成自己要做的事。  

后来两人一同进京,在相处的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认同,成为好兄弟。  

为了范闲,滕梓荆不避生死,和他一起并肩战斗,最终,在大战牛栏街中,滕梓荆为范闲挡下一剑,救范闲于危难之际,自己却重伤身亡。  

当初看庆余年事时,滕梓荆的死是一个遗憾。  

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力所能及,江帆打算拉滕梓荆一把,弥补当初看剧的遗憾!  

马蹄踏踏,很快来到一石居门外。  

“范闲少爷就在上面,我去停车,公子请自便。”  

腾紫荆驾车离开,江帆一来到这里,就发现了数道异样的视线。  

虽然他背着无双剑匣,走到哪里都引人注目,但普通人和一些经过特殊训练之人的眼光,还是不同的。  

寻常人感觉不出来,但江帆的感官极其敏锐,一下就发现了藏在人群中的监视者。  

庆帝、太子,还是二皇子的人?盯得可真紧!  

江帆心里为范闲默哀,天天被人盯着,未来的路被人安排好了,这种感觉想想就不好。  

没有在意那些监视者,大庭广众之下,事无不可对人言,用不着遮遮掩掩。  

只要这些人没妄图窥探他隐私,江帆还是可以容忍的。  

走进一石居,店小二见江帆扛着一个大匣子,虽觉得奇怪,可还是笑着上前:“客官里边请。”  

江帆上楼,看见范闲正坐在椅子上喝着茶,旁边坐着一位长相甜,气质温婉的少女,正是范若若。  

范若若对面则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半大小子,虎头虎脑的,名为范思哲。  

“哥,那个无双真有那么厉害?”  

范若若是范闲的小迷妹,智慧与颜值并存,琴棋书画信手拈来,却从不恃才傲物,反而给人一种邻家妹妹的亲切感,性子温和,温婉大方,懂人情世故,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又拥有超强的接受能力。  

有着京都第一才女之美誉。  

年幼时,范若若被送到澹州和范闲一起长大。  

拥有两世记忆的范闲,经常给范若若讲许多新鲜事,许多上一世记忆里的故事。  

对于范闲这个才智超群的哥哥,范若若打心眼里的佩服和崇敬。  

后来,范若若被送回京都,两人依旧保持书信往来。  

范闲把《红楼》默写了下来,按月用书信寄给范若若看,范若若则再装订成册散布于京都上流社会的富家子弟之间。  

四大名着之一的《红楼》,不仅震撼了范若若,也吸引了那些富家子弟和小姐,被奉为闺中密宝,求更之人无数,因此许多人上门送礼,让范若若变成了京都小富婆。  

“他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