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三月平辽(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江府。  

从衙门中回来,江帆吃了晚饭,就拉着周妙玄加班。  

别误会,江帆只是让周妙玄代为翻译《百科全书》,最近江帆懒得动笔,就开始口述,然后让周妙玄书写。  

其中以农业、机械工程、地理、环境、数学、化学、物理、教育方面为主。  

毕竟《百科全书》内容太过广泛,  

完全抄录下来,耗费时间颇多,而且短时间内应用不上。  

对于这份工作,周妙玄欣然接受。  

自从知道信王朱由检死后,周妙玄难过了一阵子,但并没有因此要死要活。  

毕竟信王负她在前,如今人死如灯灭,  

前程往事,  

如过眼云烟,  

她想为自己而活,而不是再成为他人的附庸。  

她相信,只要自己能够完成这项任务的话,那么将来肯定能大放异彩。  

因此周妙玄整日沉醉在知识的海洋中,乐在其中。  

江帆收起《百科全书》,道:“今天就到这里吧,你父亲的案子,已经翻案了,现在你和妙彤恢复自由身,等书抄录完毕,是去是留,你们可自己决定。”  

周妙玄闻言,  

点点头:“多谢公子。”  

“不必客气,  

你为我做事,  

我自然不会亏待于你,  

好好记录书中内容,有不懂之处,  

可以问我,这是利国利民之大事,你之才干不输男子,未来必然有一番作为。”  

江帆早晚要离开,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吸引力。  

如今所为,单纯是想尽一份心力,以免这个世界的华夏子民再受列强欺压。  

“公子才德兼备、学识渊博,此授业之恩,妙玄永世不忘。”  

周妙玄崇拜地看着江帆,眼中带着仰慕与感激之情。  

江帆微微一笑,不再说话。  

这时,周妙彤端着参茶前来:“公子,姐姐,我刚沏得参茶,给你们提提神。”  

江帆接过茶杯,抿一口之后,笑道:“这几天我事情比较多,眼下天色不早了,  

你们早点休息。”  

“那我和妙彤先行离开,  

公子你也早点休息。”  

说完后,两人便告辞而去。  

待到两人出了房门,周妙玄拿着抄录的手稿,低声道:“大明有江公子这样的大才之人,当真幸运!”  

周妙彤笑道:“我们能够遇到江公子,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对此,周妙玄没有否认。  

如果不是江帆,她们姐妹或者早就香消玉殒,能够平安无忧地活着,确实极为幸运,只可惜…  

第二天。  

江帆来到北镇抚司照常上班,锦衣卫的公事,江帆大多交给陆文昭等人打理。  

只要不是特别难处理的事情,根本用不着江帆操心。  

闲来无事,江帆打算锻炼一下以气御物,可就在这时,陆文昭急促的声音传来。  

“指挥使大人,辽东出事了,皇上召你入宫商议对策。”  

听到这消息,江帆心下一动:“后金已经开始行动了吗?”  

他立刻站起身来,离开衙门,策马前往皇宫。  

原本边关战事,是用不着锦衣卫指挥使来操心的,可江帆给朱由校留下的印象很深,知道江帆颇有手段,所以才会召见江帆商议。  

见面之后,朱由校寒暄几句,便直入主题。  

魏忠贤代为言道:“根据边关传来的消息,十数日前,皇上龙体有样的消息传开,导致辽东军心不稳,建奴趁机作乱。”  

“我东厂的探子查报,建奴之首皇太极,上位不足一年,励精图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  

“先征服了朝鲜和漠南蒙古,解除后顾之忧。”  

“后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明朝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我朝实力,志在入关。”  

“此贼如今与摄政王多尔衮聚集二十万大军,分兵进攻辽东防线,亡我大明之心不死…”  

魏忠贤将自己掌控的情报娓娓道来。  

不得不说,东厂的情报网还是很厉害的,三十六座镇子、一百零八个码头,全部由资深太监管理。  

密探、耳目、杀手、卧底,一应俱全,共有七千余人,遍布全国各地,以及朝廷内外。  

主要负责搜集各地情报和收集明朝官员的信件以及各种文书档案。  

即便是远在边关的藩王,晚上和那个女人睡觉,只要东厂想知道,都可以查出来。  

后金在大明安插了不少奸细,策反了许多官商当汉奸走狗。  

东厂的密探也有人打入到了后金内部,探听消息,传递重要情报,当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江帆想了想,就国力而言,其实大明完胜如今的后金,只不过大明天灾连年,民变不止,内耗相当严重,加上许多官员的不作为,才导致大明日落西山。  

若非如此,哪轮到区区两百万人口的后金,在人口拥有五六千万人口的大明面前嚣张。  

“有辽东铁骑在,后金无法逾越,不过后金狼子野心,终究是个隐患,臣请命前往辽东助战,定斩下皇太极人头,驱除建奴。”  

江帆本来就要完成第三个主线任务,余公余私都打算灭掉后金。  

朱由校笑道:“江爱卿有此心,朕甚是欣慰,不知江爱卿有何良策,需要多久才能驱逐建奴,收复辽东。”  

“臣打算实施闪电战与斩首计划,若是顺利,三月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