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原始帝城(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江帆的大道仙音传遍九天十地,震慑万族,亿万生灵为之沸腾。  

九天十地苦异域久矣,奈何实力不济,只能苦苦支撑。  

如今九天十地再出仙王,对于大部分生灵来说,都是一件鼓舞人心之事。  

不少人开始打听天庭的信息,可惜天庭是江帆刚刚想出来的,目前地址都还没定下,外人自然更找不到。  

“什么,天庭就我们四个?”  

天下第二听到江帆的话,本来还很激动,结果一听江帆是光杆司令,就很无语。  

“咳咳,这人手可以招,有我等仙王坐镇,诸教必然望风而投,从者无数。”  

黄道仙金道人开口打圆场,接着问道:“荒天帝,不知欲将天庭建在何处?”  

“原始帝城。”  

江帆言道:“天帝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以原始帝城为基,但愿天庭神将在,不教异域叩帝关。”  

“我等愿为天庭效死!”  

天下第二和皇道仙金道人闻言,都对江帆心悦诚服。  

对方不仅救了他们的命,而且愿意守护九天十地,余公余私,他们都没有拒绝的理由。  

最关键的是,江帆不仅获得了柳神的支持,还具有无与伦比的潜力,二十不到,就修成仙王,旷古绝今,未来成为仙帝,横扫异域和仙域,未尝不可。  

至于选择在原始帝城建立天庭,两位仙王大爷很赞成。  

当初九天十地的力量确实不如异域,所以才耗费心力建造坚固的防御工事,抵御异域的入侵。  

原始帝城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里面所夹杂着的是很大的因果。  

原始帝城最开始是由各族之人一起镇守。  

在帝城之中的人,拼命守护着第一道防线,因为城后就是他们的家园。  

在辉煌时期,原始帝城中选举出来了很多的王。  

最出名的当属边荒七王,分别是:石王、人王、火王、鲲鹏王、朱雀王、青龙王、白虎王。  

他们是九天十地的佼佼者,每一位都是位列仙王之境,并斩杀过不朽之王的存在。  

更是得到了各族人的祝福,那一份荣耀流淌在其后人的血液之中。  

当时原始帝城之中,不仅仅只有七王,还有其他的仙王,其中就包括了来自仙域的仙王。  

但仙域的仙王大多都出工不出力,甚至有一部分被黑暗污染,七王为大局考虑,只能斩杀了几个被黑化了的仙王,引发了轩然大波。  

加上边荒七王在与异域交战期间,曾执行过间谍计划,故意放跑一些关键性人物,让他们背叛九天十地,跑到了异域潜伏,静待时机反扑。  

在不知情的修士眼里,自然是很有问题的举措,加上有心人挑拨。  

不知内情的修士们得出一个结论,边荒七王背叛了九天十地,他们是罪人,所以他们的后代,也将称为罪血后代。  

这么笼统的信息,只要有个别知道真相的人出来发声,很容易就能解决,边荒七王也知道外界有几名真仙掌握真相,所以不觉得有事。  

可事实上,知道真相的这几名真仙,并不打算公布真相,甚至隐瞒了真相。  

在边荒七王镇守帝城期间,他们的后人被人诬陷为罪血一脉,几乎灭族。  

剩下的一部族人则成为了罪州中的奴隶。  

有些则被贬到了下界八域。  

下界八域被上界之人称为牢笼。  

久而久之,下界八域的生灵,就被上界称为罪血后代,并且会定期派人下来收割资源,要么抓走强者炼药,要么以无数无辜人士血祭,所作所为,极为残忍。  

虽然修士修行,本来就是一条艰险的道路,下界道统平时为了争夺机缘,也会进行门派之战,但这种竞争,皆处于对等的情况下,而不是拿着某种大义的名头,做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  

因此江帆才会在前段时间布局,坑杀了大量上界修士,因为这些人是真的该死。  

当然,最该死的,其实是那几个来自仙域的真仙以及仙域的部分仙王。  

上界所谓的“罪血”,其实是远古七王抵御异域受到万族祝福衍生的标志,一直流传于后代血脉中。  

本意不是罪,而是代表极致的功绩与荣耀,后来被人污蔑为“罪”字。  

这都出自仙域的手笔。  

仙古边荒七王因为斩杀堕落的仙域仙王,得罪了仙域,仙域部分仙王为了私怨,命令知道事情真相的几个真仙不要公布真相,并且让其抹黑、压制、迫害边荒七王族人。  

这四位真仙本就贪生怕死,不敢与异域之人死战,又怕担骂名,就塑造自己是英雄,污蔑边荒七王是叛徒,甚至为了隐瞒真相,偷袭害死与异域战至残血的鲲鹏王。  

不过那一战,他们也被鲲鹏王打成了残仙,现在躲在仙殿中苟延残喘。  

可怜边荒七王一直在边境御敌,以为自己留下的族人会被照顾,没想到却被小人们诬陷打压,近乎罪奴。  

让英雄流血又流泪,这是一种极大的悲哀!  

正因如此,江帆看仙域很不顺眼。  

仙域为了抵御异域,故意挑拨九天十地与异域开战,把九天十地当做挡箭牌也就罢了!  

结果这老六还背后捅刀子,坑杀了不少九天十地的仙王,导致九天十地到了这个时代,连真仙都没有。  

要不江帆到来,估计等柳神自己恢复,或者石昊成仙,起码得一万年后。  

这些都是仙域造的孽。  

只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