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剑杀蛟龙(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三皇子杨景府。  

此时已是兵戟暗藏,森严壁垒,府中的内眷都被安排在后院中,并且安排了府中侍卫守护着。  

在前庭大堂中,杨景全副甲胄,手握佩剑,几位军中的亲信将军,以及谋士门客,环侍在杨景的左右。  

大堂里气氛紧张,每个人的脸上透着激动,在迎接一场即将到来的大战。  

“殿下,人回来了。”  

一名府中的下人领着一名年轻书生,匆匆走了进来。  

“见过殿下。”  

年轻书生刚准备叩拜行礼,却被杨景伸手扶住了。  

“裴云,情况如何?”  

“殿下,陛下已经下令,让李将军亲自率领神策卫护卫日月宫,他脱不开身前来。”  

庭中的各人,相互对视了一眼,顿时感觉到情况的严重性。  

杨景听说后,脸上没有什么反应,依旧面色冷峻,眼神中透着坚毅。  

“殿下,少了李将军的神策卫,我们的胜算便少了几分。”一名将军说道。  

“无妨,只要我们准确掌握他们发动的时机,便能抢占到先机。”  

杨景缓缓地走动几步,众人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  

“对方既然勾结妖魔之类,为了我日月王朝的基业,务必不能让他们的阴谋得逞!”  

“是,殿下!”  

杨景在庭前按剑而立,抬头望着天空,不知道什么时候,空中又飞舞起了雪花,只是下得悄无声息的。  

或许这是他们父子间的默契,日月王朝的未来,都需要一场血的洗礼,不如此,则没有未来。  

他的父皇把神秘的神策卫,调入了宫城,这就是给了他信号,他们兄弟之间的这场较量,他这个做父亲的不会参与了,谁赢谁输,无所谓,他父亲要的,是通过这场流血,让日月王朝焕发新的生机。  

到底是因为权力,让一个父亲摈弃了亲情,还是因为更大的爱,而克制了对亲人的爱?  

他杨景只为亲人而战,只为跟随他、忠诚于他的那些同道之人而战。  

“今年的这场雪,下得太久了。”杨景在心里默默地说道。  

茫茫苍色中,柳剑臣御剑停在石磐山的上空,他身穿青色长衫,背负着双手,冷漠的脸上,一双清明的眼眸紧盯着半山腰的道观。  

飞舞的雪花,随意地落在他头上和肩上,竟然没有融化,不多时,他便变成了一个雪人。  

柳剑臣抬头看向天空,口中喃喃地说道:“贞娘,你看着,我为你去报仇。”  

徒然间,他身上的积雪向四周激射,然后整个人化作一道青光,飞入黄龙观中。  

随即观中,响起了一声凄厉的怒吼。  

柳剑臣凌厉的一击后,快速退出道观,在道观上空凌空而立,他右手中倒持着惊蛰剑,如剑的目光,紧盯着后院地上的一人。  

那人做书生打扮,正是那晚被贞娘偷袭的中年书生,此时他一手捂住胸口,嘴角流血,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  

“又是你,你…你怎么变得这么强!”  

中年书生说话的声音,除了带着愤怒外,还夹带着一丝惊恐。  

“我不管你是谁,胆敢伤害我的女人,我就绝对不会让你们再留在世上。”柳剑臣冷冷道。  

看到柳剑臣那决绝的杀意,中年书生的心里不禁打了一个寒颤,知道今天在劫难逃了,顿时凄厉地大笑起来,随即恶狠狠地说道:  

“杀了我,你休想再在这红尘世界安生地待下去。”  

中年书生的话语,更激起了柳剑臣心中的戾气,他把惊蛰往空中一抛,手捏法诀,剑心相通,惊蛰化作一道青光,如一道幽灵,在中年书生的身体上,来回急刺,惊蛰如一个玩闹的孩童,遇到高兴的事,竟发出了嗡嗡的剑吟,直到中年书生倒地不起,柳剑臣才收回惊蛰。  

中年书生的尸身周围,一点血迹都没有,柳剑臣却没有去管这些。  

柳剑臣心中的戾气,也在刚才御使惊蛰的一通狂刺中,发泄了出去,看着地上的尸体,柳剑臣的心里有些茫然。  

这时,一声震天价的龙吟自黄龙观的地底传来,龙吟声中,带着狂躁与愤怒。  

地面开始抖动起来,黄龙观中的正殿剧烈地摇晃着,柳剑臣见状,急忙御剑飞上高空。  

正殿的屋顶突然破开一个大洞,一条黑色的蛟龙,从大洞中飞窜而出,在空中飞舞盘旋,张扬舞爪,咆哮怒吼。  

柳剑臣第一次见到这样一条巨大凶狠的蛟龙,心里不免有几分紧张起来。  

“小子,你竟然杀了灵虚真人,你可知他是斗牛真君的弟弟。”狂怒的声音自蛟龙口中吐出。  

柳剑臣知道空中盘飞的黑色蛟龙,便是黄龙真人的本体,心里虽然有些紧张,但是却不怕他。  

“管他什么斗牛真君,凡是想害我柳剑臣的,都只有一个下场。”  

“狂妄小儿,今天我要喝你的血,吃你的肉。”  

黑色的蛟龙在空中一个摆尾,巨大的尾巴向柳剑臣横扫而来,激起了一道狂风,柳剑臣御剑闪躲在一旁,双眼紧紧盯着那条蛟龙,他必须要速战速决,真元符带给他的越境力量,维持不了多久,必须要赶在符力消失前,结束战斗。  

柳剑臣咬了咬牙,右手一招,脚下的惊蛰出现在他手上,让他感到诧异的是,此时的惊蛰,表现得异常的雀跃,像是一个小孩看到有架打,表现得很是激动。  

他定了定心神,缓缓地抬起握剑的手,剑指蛟龙,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