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兵临鄱阳(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正是因为有着各种各样的忧虑。  

陈子云才马不停蹄得连克葛阳,紧接着转战鄱阳,就是为了比朝廷的反应快出一线。  

现在,州府那边的消息虽然还没传来。  

但陈子云仍旧有着危机感。  

他知道,随着古阳告破,豫章的江州军随时有可能出动。  

所以,他才会不断地催促义军加速再加速。  

不管是对官军、还是对义军,现在都是争分夺秒的时刻。  

因为有着鸿帮的协助,三个时辰后。  

足足蔓延出七八里、左右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流民大军,陆续赶到。  

由于不断的死亡和陆陆续续的增加,人数大概维持在七万上下的流民,缓缓移动起来,封住了鄱阳城的西、北两面城墙。  

随后,陈子云立即派出几个大队,四处抓捕鄱阳城附近的百姓,准备驱赶他们填河攻城。  

由于古阳流民的体力相对好一些,行军速度比陈子云的义军要快。  

仅只过了半天,鸿帮的流民大军也紧随其后赶到,并按照之前的约定,堵住了鄱阳的南城墙。  

这是一个老套的围三阙一战术。  

纸上读了几年兵的陈子云,对这围师必阙的攻城八大原则之一,再熟悉不过了。  

以两方人数总计十六万的流民大军,本可简单轻松地将鄱阳城包围。  

然而,在得知没了退路的情况下,鄱阳官军的抵抗力度,无疑会强烈很多。  

鄱阳城里毕竟还有拿得出手的三千守城军,陈子云可不想逼地这批人狗急跳墙。  

而且,不管是义军、还是鸿帮,膨胀到了如今的规模。  

跑掉几个官军或者富户百姓,都已经无关紧要了,只有快速地拿下鄱阳,才是重中之重。  

所以,才有了这、为了动摇人心的围三阙一战术。  

对于这摆在明面上的阳谋,鄱阳官府自然能够看得出来。  

但他们就算知道,对此也无计可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他们无法阻止百姓们的惊慌,也遏制不住百姓们内心的恐惧。  

他们只能竭尽全力加固城防,同时等待豫章的江州军。  

值得庆幸的是,鄱阳城的城墙比寻阳、葛阳之流的小城高大很多,也有护城河。  

虽然没法跟豫章比,但他们的对手也不是精锐的军队,而是流民组成的反贼。  

更何况,鄱阳城还有投石机和床弩!  

这种守城大杀器,足以对反贼造成沉的打击。  

在真正的明眼人看来,外面的流民虽然多,却几乎没有能攻破鄱阳城的可能。  

反贼唯一的机会,就是里应外合。  

只要防住城内鸿发商队、阴潜的贼人偷袭开城,守上十天半月不成问题。  

等州府的大军一到,流民大军便会顷刻间作鸟兽散。  

对有着如此多的准备,粮食、水源、军备都不缺的鄱阳城来说,成功拖住反贼当然毫无难度了。  

然而,陈子云和燕复却不这么觉得。  

两方大军汇合、对鄱阳完成了围三阙一的包围后。  

义军与鸿帮一边四处抓人,撸着衣袖准备攻城,一边开始筹备正式的缔结盟约。  

虽说只是一个象征性的仪式,但为了表示诚意。  

这场结盟办的还是很庄重的,两方各自邀请了前来投奔的范家七兄弟、连山大盗、黑水寨众匪、豪强封可言等等头面人物见证。  

陈子云与燕复也在各自的亲兵护卫下,开始焚香摆祭、歃血为盟。  

虽然对这一套很不以为意,但出于礼节,该做的还一步都不能少。  

陈子云硬着头皮喝下血酒,跟第一次见面、但来历背景却一清二楚、燕闵的大伯、鸿帮的帮主——燕复,互相称兄道弟起来。  

这一声老哥、老弟叫了出来,别管两人心里怎么想,至少表面上是一团和睦,气氛也随之热络。  

紧接其后,陈子云与燕复当场摆下宴席,庆贺白袍义军、鸿帮双方正式结盟。  

然而,所谓的设宴饮酒,其实不过是一个托辞。  

陈子云很清楚,燕复的真正用意,是想借这个机会问清楚,自己先前放话可以击败江州军的法子。  

如果这个路数并不可靠,或者干脆是陈子云滥言吹嘘出来的。  

那燕复自然不会真的把鄱阳城东、这块肥肉让给陈子云。  

刚才的结盟,以燕复隐忍了二十年的心性,岂会将这一纸盟约真的放在心上?  

无非是有用时、拿出来说上一说,无用时、直接擦屁股罢了。  

至于如何攻破鄱阳城。  

这个被外人看起来很难完成的计划,在两人看来反而没有难度可言。  

甚至不约而同的都没有提及。  

或许没有鸿帮介入的情况下,陈子云还要费上一番功夫。  

但现在,关键点已经放在了,该如何应对豫章的江州军上。  

“法子当然有。”  

知道燕复并没有轻信,陈子云不紧不慢地道:“古往今来,想要以弱胜强,不外乎是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  

现今,魏国正与鲜卑人开战、还得时时防御着不断叩关的匈奴人与羯人,所以大军几乎都放在了边境上。  

对你我来说,这就是天时。  

但只有天时,还不足以对付豫章的江州军。  

因此,就要想办法借助地利、以及人和了。”  

“你是说…”  

燕复大概猜出了一些陈子云的意思,只是一时间还无法确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