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 麓川句号(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靖远伯王骥,还有着来日忠国公石亨的裂土封王!  

听完沉忆辰的奏请话语,许多人脸上流露出震惊无比的神情,甚至倒吸了一口凉气。  

要知道靖远伯王骥永镇一方的条件,属于沉忆辰的先斩后奏,没有得到景泰帝朱祁玉的授权,从而导致这件事情事实上是秘而不宣的,仅有朝中少数高层官员知道。  

现在陡然间得知,靖远伯王骥直接跨越了封侯爵位,一步位列大明国公,还得到跟黔国公沐氏一样的世袭罔替永镇一方的特权,给人带来的冲击确实不小。  

毕竟天底下除了皇帝之外,权莫大于一方诸侯,王骥站上了世家巅峰!  

面对沉忆辰的进言请求,加之这是先帝的遗愿,明亮地朱见清没有过多犹豫,便点头答应道:“就按照父皇的遗愿,朕封王骥为靖国公,世袭罔替永镇麓川。”  

“臣,叩谢陛下!”  

沉忆辰再次向明良帝朱见清叩首,同时语气中有着一丝哽噎。  

皇帝的这个封赏,将决定麓川未来的命运,并且还能预示西征的走向,自己这些年一步步的谋划,终究走到了开花结果的阶段。  

献俘大典到了这一刻,基本上就已经到了尾声,同时沉忆辰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接下来便是按照传统流程,麓川战俘由三法司接手押送下去行刑,明良帝接受百官朝贺,祭告郊庙等等。  

不过百官前往宗庙祭告的时候,沉忆辰却向皇帝请命留了下来,相比较虚无缥缈的供奉大明历代先帝,他更在意得胜回朝的南征军将士们。  

只见沉忆辰一步步走到了南征军将士面前,望着他们动容说道:“本阁部代表大明,感谢诸位这些年为国征战的付出,此等开疆辟土功绩必将流芳百世,饮誉千秋!”  

这就是沉忆辰留下来的原因,他想要向南征军的将士们说一句感谢。但在封建皇权社会里面,无法当着皇帝跟百官的面前,以臣子身份去代表大明。  

只有在这种时刻,沉忆辰才能替国家去感谢南征军将士的功绩。  

沉忆辰的这声感谢,让南征军将士们首先是意外,然后便是热泪盈眶。毕竟朝廷嘉奖一般只会提及统帅将领,谁会在意小兵的功劳如何,更别说堂堂元辅,太子太保去代表大明表达感激谢意。  

哪怕这里面有些老兵,曾经历过沉忆辰当年致谢的受降礼,依旧难掩激动之情。  

没有谁不想得到崇敬跟尊重,特别是拿自己的鲜血跟性命去保家卫国的将士。这声感谢代表着朝廷跟高官,认可了自己的付出跟功绩。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  

“明军威武!”  

沉忆辰没有继续说过多扇情的话语,而是大声的喊出了明军的战号。  

这声战号代表着一种认同,代表着沉忆辰那些与大明将士浴血沙场的岁月,有此骁勇之士是何其有幸!  

“明军威武!”  

南征军将士用着同样的战号回应沉忆辰,嘹亮的呐喊不仅仅回荡在午门广场,整个京师都能听到雷霆之音。  

除了荣誉认可跟身份尊重之外,沉忆辰还拿出了一份奏章,上面的内容是大幅提高军饷,并彻底废除大明军户制度,从明初的卫所制度彻底转变为镇戍营兵制。  

要知道明朝军户制度,是导致大明后期武力孱弱、武人身份低贱的根本原因之一。  

军户制度彻底固化了阶级属性,把原本的军人变成了如同奴隶的存在,从而引发了全民歧视跟制度崩坏。  

想要恢复汉唐荣耀让大明武德充沛,军户这种备受歧视的强制兵役制度,自然是无法延续下去。  

必须大幅度的提高将士的地位跟收入,让当兵入伍成为一件崇高并且踊跃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衰落的趋势。  

当然,这些大道理南征军将士们不需要明白,他们只需要知道自己可以领到高额的封赏,然后可以选择是否解甲归田与家人团聚,还是转变成为职业军人继续征战四方。  

沉忆辰很清楚这封奏章的颁布,短时间会引发轩然大波,乃至于大量军户退伍,出现兵力短缺的场景。不过这某种意义上,也是沉忆辰刻意为之,原因就在于明朝在名义上的兵马实在太多了。  

两京十三省各大卫所加起来,总兵力实则高达两百万以上,要知道这个时代大明总人口都才几千万。军户虽然没有完全的脱产,存在着一定屯田的意义,但依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锁死了人员的流动性。  

兵贵精而不贵多,削减掉一部分留下精锐的职业军人,不但能提高整体的战斗力,还能大幅度降低战事的后勤压力,为大明未来远征打下坚定基础。  

伴随着南征军将士不可置信的眼神,以及震耳欲聋的欢呼声音,沉忆辰却选择了悄然离去。原因在于这封奏章,某种意义上也是借助南征军凯旋而归,再次先斩后奏的操作。  

具体执行层面,需要兵部、户部、吏部的通力合作,不过幸运的是这三部尚书,均是真才实干的官员,并且还面前可以算与沉忆辰在同一阵营中。  

要不是如此的话,沉忆辰也不会把奏章内容公布出来。  

离开午门广场的沉忆辰,并没有返回宫中亦或者回府,他坐上公府马车来到了法场,麓川战俘即将要在这里行刑正法,并且砍下来的头颅将会传送天下,来宣告胆敢不臣的下场!  

沉忆辰之所以会来到法场,原因在于献俘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