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黑洞通道(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年初三,风小心启程离开了爱心小区,前往罗盘之地。  

按照伍不为所说,这罗盘之地是绿洲的科技公司为了制约地球和生存OL的同化,才设立的一个特殊的区域。  

而在地球人看来,罗盘之地,其实是意味着灾难的开端。  

不知从何时起,地球上开始出现若有若无的黑洞。  

这种现象引起了普遍关注。  

可即便是采用最尖端的手段,也难以探查到黑洞出现和消失的原因。  

直到某一天,某一个黑洞在出现之后竟渐渐稳定下来。  

几乎所有的势力都派出了人去探查,但因为黑洞所在区域的势力进行区域保护,并将其视作己方财产,哪怕是当地政.府都说不上话。  

所以黑洞的相关信息一直没有普及开来,只是在少数人的口中流传。  

但这个势力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在黑洞出现的第三天,它彻底稳定,然后从其中走出了一支十人小队。  

这十人小队长相同地球人没有太多差异,但嗜血成性见人就杀,而且实力十分恐怖。  

短短一夜,竟杀了上百人,其中还有一个是五品的中段武者。  

那个势力也伤筋动骨。  

这一场变故引得所有势力再也坐不住,各施手段,将那从黑洞出来的十个人瓜分,并进行了问询。  

然而让所有势力都棘手的是,这些从黑洞里出来的人,完全听不懂他们的语言。  

甚至好似没有理智一般,如同野兽,有些强烈的攻击性。  

而在某些势力进行了人体解剖之后,他们发现这些人的人体结构同地球人也是大同小异,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的脖子后面都有奇怪的数字,似是独特的文身,又像是某种记号。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变故再次发生。  

越来越多的黑洞逐渐稳定,就是让各方势力纷纷不安起来。  

他们将自己得到的信息统一起来,最终得出了一个恐怖的结论——在黑洞的另一端,恐怕是和地球类似的人类世界。  

于是所有人都动心了。  

没办法不动心。  

人类在地球上探索多年,无论是人口的扩充还是科技的发展,对资源都是一个极大的消耗,此时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  

所以从若干年开始,人类便向着为磅礴的宇宙中探寻,想要找到一颗“第二地球”,同时竭力发展航空事业,为了能够努力实现迁移。  

可这么多年,消息冒出了不少,却没有一个是真的。  

或许有传闻某个国家或某个势力真的找到了那种星球,现在的科技水平也到达不了。  

所以当黑洞出现,大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之后,各方都做出了一个决定——尽量去占领黑洞对面的世界。  

所有人都被这可能存在的巨大资源而吸引,却忘记了危险。  

忘记了能够一夜斩杀数百人的十人小队。  

按理说不是所有人都沉迷,这个世界终究是有清醒者。  

可当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候,那个“我”的力量就太薄弱了。  

当然也有许多的势力是迫不得已,这种事情若是慢人一步,那很可能就会被直接淘汰。  

资源和技术,向来都是如此。  

只有掌握最多资源技术最为先进的那个人才能成为最强。  

只不过地球上的这些势力想的太好了。  

或者说,他们太低估黑洞通道对面的那群“人”了。  

尽管已经小心防备,每个黑洞通道之前都配备了足够的力量,但当十个黑洞通道同时稳定的时候,地球上的各方势力才发现,他们把事情想的太美好了。  

从通道中走出来的人的实力远超过了他们的预料,而更让他们不安的是对方所展现出来的各种诡异的技能和招式。  

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地球武道的力量,在开始的时人身上体现的并不明显,但真正交战时,地球这边付出了保重的代价。  

信息不全而冒进。  

巨大的损失之后,那些被一个新的“地球”出现而冲昏了头脑的人,终于清醒了一些。  

那些“清醒”的人,也回到了他们的位置。  

有些时候现实就是如此悲哀,清醒的人会被醉鬼控制,却无力反抗。  

这些人上位之后,不约而同的做了第一件事情,并非再去进攻,而是调查全球究竟有多少黑洞通道还在形成。  

然后所有黑洞曾出现过的地点都做了标记,已经稳定下来的黑洞,则成为了“实验场”。  

他们需要知道,用什么手段,可以让这些莫名其妙出现的黑洞通道消失。  

最终的答案是,没有办法。  

这些黑洞通道可以吞噬一切游离能量。  

所谓的游离能量,就是人体之外的能量。  

这个黑洞通道好似是专门为人通过而建立,除了人之外,任何附着能量的物品,都会在进入黑洞能量的瞬间被吸收干净。  

而炸弹或是武道高出来的冲击力量,也没有任何作用。  

这个结论让很多人都有些惊恐,好像直到此时,他们才意识到了黑洞出现的危险程度。  

黑洞之中还有源源不断的人走出,而且实力越来越高,甚至最后出现了高段武者。  

这让地球上的人再次意识到一件事情:被动的防御不是办法。  

因为高段武者的破坏力实在太过惊人,而且不是那么轻易被杀死的。  

真的想要将黑洞出来的高段武者在第一时间杀死,那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