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天魔夺道(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老君骑青牛,紫气东来图!  

一刹那之间,老君殿的格局变了。  

那是一种无上的气息。  

不该出现在人世间的力量。  

也只是一瞬之间,操控王诩身体的天魔便失去了五感,被彻底的镇压。  

“嘤嘤嘤”的在无边的黑暗之中瑟瑟发抖。  

我在哪?  

我遇到了什么?  

我好怕怕!  

那是神祇的力量,人间怎么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我为什么要夺舍这个男人?  

我好后悔!  

世间没有后悔药,无上天魔也不能逆转时光,更不要说才刚刚从天魔虫蜕变而来的小小的天魔。  

前方有光传来,那是紫光,无边无际。  

天魔流露出大恐怖。  

连惨叫一声都没有发出来,他便没入到了紫光之中,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稀看到了一位骑牛的老者,只一眼,他便彻底的融化成了最纯净的能量和一缕功德。  

“这么快吗?”  

王诩重新掌握了肉身,伸出手掌,自由的感觉——真好!  

肉身被夺舍,灵魂被镇压,那是一种硬生生将自己封禁在小小黑匣子之中的感觉,没有光线,没有声音,感知不到任何的东西,就像一切都消失了,周围已成虚无。  

没有人想尝试第二次。  

那是比监狱中关禁闭恐怖万倍的大恐怖。  

朝着老君图恭敬一拜。  

顿悟时间再度大涨,竟然已经达到了九十分钟。  

疲惫时候不顿悟,而且,被天魔夺舍,还不知道对身体有什么影响,需要详细查看。  

“恭送老君!”  

紫气收敛,隐没不见。  

老君殿重新归于平凡。  

这时候,供奉在老君面前的灵书子从本体书籍里钻了出来,恭敬的朝着王诩一拜:“观主,您回来了!”  

“恩!”王诩微微点头:“我需修行,你守着山门,不要让人来打扰!”  

“是,观主!”  

王诩给老君上了三炷香,这才重新回到蒲团上盘膝坐下。  

开始查看自己的身体。  

对于修行,王诩有自己的理解。  

毕竟,他一身的本事,俱都来自于顿悟,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走出了一条独属于他自己的道路。  

按照老君观珍藏的典籍和历代观主的笔录来看,最正统的道门修行,首要筑基炼气。  

筑基即为打熬筋骨,有一个强大的肉身,在王诩看来,就是国术修行。  

炼气则是炼通奇经八脉和十二正经,等同于武侠小说中的内力修行,又上升了一个能量等级。  

当内外功合一,功成混元,俗世间便可称作武道宗师。  

继而凝神胎息,一步入先天,精神力凝聚,人间武极,画符持咒,伏妖治鬼,是为练气士。  

正统道门传承练气士,武道双修。  

但世间修行何其艰难,最近千年来又逐渐进入灵气的小枯竭期,按照传统传承来修行,实在太过于漫长和艰难。  

所以各门各派皆与时俱进,另辟蹊径。  

择取天赋绝佳之辈,首重凝神,辅之以武道筑基,被称之为修真者。  

一个武道双修,一个着重于精神术法,如此而已。  

王诩走的道路,偏向于前者。  

武道双修。  

如今也已经炼体小成,凝神也小成,但周身经脉还未尽数打通,距离练气士炼就罡气的天罡境,还是有很大一段距离。  

天罡境,驭剑百步,吐气飞丸,御气行空,在百年前被称作剑仙!  

如今,剑仙已经不多了。  

听闻只在华夏蜀中还有传承。  

所以,他之前在老君观珍藏的典籍之中,着重翻阅查看了练气士的信息。  

对于天魔,并非一无所知。  

中原古老的练气士传承,有道门和魔门之别。  

练气士中的魔门与当今之世所说的魔门大有不同,那时候,他们不是正邪之分,而是修行的道路不同!  

道门虽然道法千万,但归根究底,不脱炼气的路数。  

魔门秘法千变万化,但最根本的核心,就是——天魔夺道!(蛤蟆的一剑斩破九重天,对道魔之分的理解!)  

域外虚空,那浩瀚的混沌星穹之中,有无数天魔,无形无质,来去无踪,趁修行者道心不稳之际,从道心的缝隙之中钻入,以无穷手段蛊惑人心,操控七情六欲,最终取而代之,夺舍为人。  

在西方,他们叫邪灵,在东方,他们就叫天魔。  

但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这一类的东西,都是修行者的大敌。  

故而在修行上,以道门为代表的修行一脉,比如佛门、基督,都最重降魔的手段,免得被天魔所趁,坏了道行。  

而魔门则不然,他们更激进,也更舍得冒险,有秘法手段可以勾引天魔下界,再以无上秘法斩杀魔头,夺了魔头的法力神通,此为——天魔夺道!  

诸如刺阴师,归根结底也属于魔门一脉,刺阴之术,就是“天魔夺道”的弱化版,一个窃取厉鬼能力为己用,一个夺取天魔神通。  

在修行之道上,不无二致。  

但天魔的法力神通,哪里是容易夺取的?  

古往今来,魔门的修行人,不知有多少都是死在天魔夺道这一关,不能斩杀天魔,反而被魔头诱惑,一身功力,丧尽流水,身死道消,魂魄散灭。  

主动迎天魔入体,如此大凶险,成功夺道的好处自然是无穷。  

按照老君观典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