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议和(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公佑,何来?”  

“曹公,乾受我主之命,相约议和之事。”  

曹仁叫嚣道:“若刘备惧曹公之兵,当自缚于曹公帐外,何来议和之说!”  

孙乾看都没看曹仁一眼,继续说道:“曹公据河内,本该安民养生,广施仁政,何故反决大河,酿苍生大难!今我翼德将军取兖州数城,生擒夏侯渊,本该扫平中原,一战竟全功。  

我主仁慈,不忍见河内百姓徒遭罹难,愿送归夏侯将军,两家以现有疆界议和。待平息大河之患,曹公若有雄心,两家再战不迟。”  

“大河决堤!?”  

孙乾的话也让曹操吓了一跳,曹军的情报还没有传来,曹操还不知道河内郡的情况。问清楚缘由,得知贾诩的所作所为,曹操脸色阴晴不定。  

曹操说道:“公佑且先回驿馆歇息,不日必有答复。”  

“请曹公以百姓为念,速做决断。”  

“贾诩安敢如此!”孙乾走后,曹操大怒。  

荀攸劝慰道:“许是为阻关羽之兵,故设此谋。”  

曹仁说道:“主公,何不乘刘备远离往攻徐州。”  

“不可!”荀攸说道,“若乘此时进兵,恐失天下人心。更兼夏侯将军为张飞所擒,冒然轻进,刘备必怒而杀之。且刘备虽离,江东已为刘备所得,臧霸回师徐州,徐州大军俱全,不可攻也。”  

刘晔说道:“刘备占江东,我军先机已失,当与其议和,乘机取豫章之地,屯兵柴桑,遏大江之口,以待他日之机。”  

“报主公,曹洪将军为周瑜所败,周瑜举兵西进,夺荆南四郡,现正围攻江陵,攻打甚急。曹洪将军遣人致书,向主公求援。”  

“孙权已降刘备,周瑜急攻荆南,可是受刘备之命。”曹操惊诧,“刘备议和,诈乎!”  

荀攸说道:“我料周瑜未投刘备,攻荆州之举乃是其私谋。”  

刘晔说道:“明公,我等正可乘此时机举兵南下,平周瑜,取豫章,当为上上之计。”  

“报主公,许都荀先生送来加急文书。”曹操等人还在商议,荀彧又来参了一脚。  

原来曹操连年征战,治下即便在疯狂屯田,也已经入不敷出了,尤其是与刘备在小沛对峙。粮草跨越数千里运送到前线,哪怕全程都走水路,消耗也太大了。  

荀彧还在心中说,马上雨季就要过去,粮草运输的水道说不定哪一段就枯竭了。要是用马拉,哪怕不被刘备军劫粮,也只够坚持一、两个月。  

同时荀彧还提醒曹操,荆州那边正与周瑜交战,便是由于粮草被烧所以才落入下风。也因为粮草供应不足,曹洪不敢远征救援,才让荆南落入周瑜之手。  

“速招孙乾前来,商议议和之事。”荀彧的话曹操还是非常重视的,他决定先解决南面的威胁,下次再和刘备决战。  

“且慢!”荀攸说道,“明公,不可操之过急,兖州门户榖城为张飞所夺,若不取回,兖州无宁日矣。当乘此时机,取回榖城。”  

刘晔说道:“公达此谋不妥,我方未占优势,而强令张飞退军,恐激怒刘备,反而不美。”  

荀攸笑道:“文和决大河口,河内民心尽失,莫若将河内之地换与刘备,刘备忧心大河为害冀州,必然应允。届时倘若刘备治河不利,河内之民皆恨刘备,不怨明公矣。”  

“公达之言有理,便稍待数日。”  

数日后,曹操再次接见孙乾,向孙乾提出交还兖州失地的要求。这要求孙乾都不用汇报,刘备肯定不会答应,所以他当场一口回绝了。  

又晾了孙乾几天,曹操提议用汲县周围四城换取被张飞夺取的东平国。这下孙乾不敢做主,马上飞马回报刘备。  

此时刘备已经快马赶回了冀州,来到了黎阳县,而大河泛滥也没有恶化的趋势,但大家都不敢赌,说不定什么时候决口就扩大了。  

“刘太尉既到,授当回返邺城。”沮授一看刘备到了,便向告退离开。  

这段时间,或许是徐晃和贾诩也没料到情况如此严重,又或许单纯的只为守住河内郡,不想有其他动作,沮授担忧的他谋没有发生。  

刘备说道:“大河之事非我一人所能为,尚需众人协力,公与先生不必急于回返邺城。”  

刘备在回冀州的路上已经打定主意,不管大河情况如何,他都打算大干一场。到时候肯定需要人管理现场,沮授这样做过一州高官的人才,刘备怎么可能放过。  

“明公回返,大河之事当如何处置?”听闻刘备赶回,陈群又来到黎阳县。  

“长文,即刻下令四方屯田兵汇聚邺城,再往屯黎阳,挖渠筑坝,引大河之水复归主道。”刘备说道,“另于邺城张榜,募四方劳力同来黎阳。同时令邺城工匠多打器具,此间将士亦与众人同治大河。”  

“这…”刘备的大动作反倒让陈群吓了一跳,“明公,是否太过?”  

“大河非一地小事,乃中原大重也。宁费钱粮,绝不容错!”刘备又向众人说道,“大河之事多仗内务部物资,今年恐无分红,诸君勿怪。”  

关羽说道:“大哥以百姓为重,些许钱财我等怎会在意,请大哥放心施为。”  

一众有分红的文臣武将也齐声说道:“请主(明)公放心施为!”  

刘备向简雍说道:“宪和,速令各地水泥工坊停止外售,全力制作送往邺城。”  

“是!”  

治理大河除了人工之外,最重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