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郑阳(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轲比能的计划是成功的,他从幽州军的包围之中逃了出来,代价便是孤身一人。  

轲比能一刻不停,向着王庭而去。开战前,轲比能已经让王庭之中的人整理了行装,他这次回去就是要在幽州军还没有杀到王庭之前带着部族西迁。  

“我乃轲比能,众部速与我西迁,即刻启程,不得延误!”轲比能一到王庭前便大喊。  

“我道为何鲜卑之众皆整理行装,原来如此。”  

“大哥,他说他叫轲比能,岂不是一条大鱼!”  

“与我绑了,送与牵将军!”  

被一伙人偷袭,轲比能惊怒道:“吾乃鲜卑大人轲比能,汝等是何人?”  

“吾乃郑阳,专捕鲜卑人。”抓住轲比能的正式先前给牵招情报的郑阳。  

原来,牵招对郑阳的礼遇让他甚为感动,郑阳决定报答牵招。他知道幽州军和轲比能大战,对幽州军有着绝对信心的郑阳纠结了附近所有的捕人队成员,共计千余人。  

郑阳带着这些捕人队的成员绕过了正面战场,直奔弹汗山鲜卑王庭。  

最初,郑阳他们也害怕鲜卑王庭还有大军,便小心翼翼,还分散前往。但令郑阳他们惊喜的是,鲜卑王庭毫无防范,轲比能留下守家的数百勇士也很快被郑阳他们砍死。  

为了压服王庭中的鲜卑妇孺,郑阳特意说自己是幽州军,而不是捕人队。郑阳还骗他们说,轲比能已经兵败被杀,幽州军马上就到。鲜卑妇孺果然被郑阳唬住,不敢有异动。  

这时候郑阳也发现,这些鲜卑人已经收拾好所有行装,一副准备远离的样子。郑阳等人大呼侥幸,纷纷感谢上苍。  

郑阳他们控制王庭没过多久便看到了逃来的轲比能,由于没有旗帜,郑阳还以为轲比能是普通的斥候,所以抓捕轲比能后,他们才惊喜出声。  

“大哥,我已清点王庭之人,不下十万之众,且牛羊无数。”  

“好极,我等可富贵归乡矣!”  

郑阳说道:“若非军中将士厮杀,我等何能贪天之功。诸君不可妄动,当交由牵将军发落。”  

“大哥所言极是!”  

太阳落山时,郑阳见到了牵招,并向他汇报了王庭的情况。  

牵招说道:“王庭之物,好汉可取一层。”  

“我等功薄,怎可得如斯之多。”郑阳说道,“我等万不敢受。”  

“军中有严令,非本将胡言,若尔等不受,本将便要受军法。尔等欲害本将乎!”  

“既如此,我等愧受。”  

交代完郑阳的事,打扫完战场的步度根和素利也到了。  

素利说道:“汉军威猛,我素利愿永为汉军从属。”  

步度根也跟着素利恭维了一番,随后他推了推扶罗韩,扶罗韩说道:“轲比能覆灭,不知我部可否领代郡、弹汗山之地?”  

牵招说道:“尔等之功本将已造册,不日便可上报主公,主公必有奖赏。”  

步度根、扶罗韩齐声说道:“谢刘皇叔厚恩!”  

见步度根求赏没事,素利也有些心动,正准备上前,牵招说道:“汝之功也已一并造册,勿需多言。”  

“谢刘皇叔,谢将军!”  

弹汗山一战轲比能全军覆没,被俘万余人,其余被杀,幽州军只死伤数十人。战后统计,王庭中有妇孺十三万多人,牛羊三十几万头。这一战不但军中得利非常,百姓也有利润。  

被俘虏的轲比能则被刘备斩首,用来警示他人。  

巨利动人心,有了郑阳等人的榜样,前往北方的人更多了。  

北方幽州和鲜卑交战的时候,江东的周瑜也开始了他的征途。  

因为家人都在丹阳郡以西,跟随周瑜立孙绍完全不会对自家有任何影响,加上孙权的一系列失败确实让黄盖和程普寒心。考虑没多久,黄盖和程普便认可了周瑜的提议,阴立孙绍。  

“报大都督,刘军西进,秣陵以东之民未能南迁。”  

周瑜决定依托溧水阻拦刘备军,溧水北面的百姓周瑜也不愿留给刘备,他令部下强制迁徙北面的人南下。周瑜的谋划很成功,果然臧霸和管承的注意力转向了会稽。  

周瑜乘着这段空隙,让南下的众士人、豪强贡献私兵,很快又聚拢了两万精壮。周瑜正想严格操练他们,却被曹洪的东进打断。  

“报大都督,曹洪引荆州之军向东而来!”  

“曹操竖子如此短视,不与我江东共抗刘备,反而引兵相图!”  

程普说道:“大都督,如何处置?”  

“柴桑地处要冲,为大江之口,若此地为曹洪所取,曹军便可顺江而下,江东危矣。”周瑜说道,“程老将军,尔熟知豫章之地,可先往柴桑,聚豫章之兵守柴桑,我安顿此间事物,随后便引兵支援。”  

“是!”  

周瑜又说道:“曹操大军正在豫州,我料曹洪粮草不足,见柴桑有备,必不敢多留。老将军往屯柴桑,不可与曹洪近战,只可死守。”  

“大都督放心!”  

屯兵汉水的曹洪收到曹操将令,马上向东突袭沙羡县。周瑜大军远离,江东原本所占的江夏郡土地只有少数郡县兵守卫,曹洪的进攻没有受到任何威胁,轻松夺取沙羡县,而北面的文聘也攻下了原本江东水师的大本营夏口。  

文聘和曹洪合兵一处,文聘问道:“我等顺江而下,直取江东,亦或缓步而进。”  

徐庶说道:“主公信中有言,刘备水师已过大江南下,若我等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