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截击(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吕蒙身边剩下的士兵都是三家的亲信,人数虽然少只有两千多人,可个个不怕死。  

“子明、承渊先行,宁来断后!”  

“兴霸不必死拼!”吕蒙叮嘱完甘宁,率部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吕蒙他们绝大多数是步兵,尹礼也没有死盯着甘宁不放,虽然甘宁一直追着尹礼砍。  

尹礼本部四千将士都是轻骑,他们一分为二,一部追杀吕蒙,一部围剿甘宁。  

可怜攻城战活下来的三千多人,被尹礼一点点蚕食。断后的甘宁见起不到什么效果,也只得从北方逃跑,期望吸引尹礼的注意力。  

可尹礼追杀完吕蒙他们的步兵后就撤军了,完全没有死缠烂打。这也是刘备军的教条,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敌方主帅的死活没有必要刻意追求。  

本家的亲兵死光,吕蒙没有太过心痛,他知道孙权一定会补给他的。只是他不知道,孙权现在的日子也不太好过。  

当初,吕蒙和甘宁凭借经验,没有经过严密侦查,便率兵离开吴郡,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不但使手上的精兵无用武之地,还让吴郡的形势更加糜烂。  

收到吕蒙的来信,朱治召朱桓和凌统议事。  

凌统说道:“管亥远离,娄城必少兵,小将愿率本部往攻娄城。”  

朱桓说道:“管亥回军,大江必有变故,无论将军胜亦或刘备胜,曲阿必需支援。我与公绩同往娄城,复娄城后支援将军。”  

“尔等所言有理。”朱治说道,“复娄城后,亦可安伯言之心。”  

“太守?”  

“陆伯言遣人致信与我,言吴郡干系重大,若欲进兵,需多派哨探,以防刘军声东击西之计。”  

凌统说道:“若非陆氏将族人迁往海昌,管亥如何便可轻下娄城!陆逊他有何面目再理娄城之事?”  

显然凌统以为陆逊惦记着娄县自家的田地,故而旁敲侧击询问娄县的事。但是天地良心,陆逊是发自真心的想要朱治小心行事。  

“我早已回信,言陆氏不日便可回迁故地。”朱治也误会了陆逊的意思,不过他办事就比凌统圆滑多了。  

朱治又说道:“未防娄城尚有刘军余部,休穆可率城中大军前往。”  

“城中尚需防备,不可倾城而出,我率八千士卒前往即可。”  

“善!”  

“报将军,管将军有信至。”  

“好!”管亥一拍大腿,霍然起身,“孙权中主公之计,败亡在即,主公令我等相机行事。”  

“太好了,大哥,将士们求战心切,小弟即刻整军西进。”  

“不必急于一时,将士已操练一日,甚为劳累。”管亥说道,“尔令将士们修整两日,三日后起兵。”  

“是!”  

两天后,管亥所部海军已经收拾完行装,却收到了吴县出兵的消息。  

“是否亲眼所见,其军几何?”吴县只有郡县士兵,这点管亥早就从娄县官吏口中得知了。管亥自信海军能够击败郡兵,他没有想到吴县会出兵娄县。  

“在下亲眼所见,敌军万人左右。”  

管亥没有头绪,便找来军中的参谋团商议。参谋团头脑风暴了许多情形,像是孙权大军已经来到吴县,这股士兵只是先锋;又或者吴县的士兵只是诱饵,吕蒙所部其实没有走远,准备埋伏他们;还可能会稽郡也出兵了,准备夹击娄县。  

听完参谋团口中一个个阴谋诡计,好战的管统都消停了,更不要说管亥了。为了不中江东之计,管亥决定屯兵娄县不走了,先看看情况再说。  

朱桓大营“报将军,前军多遇刘军哨探,斥候死伤惨重。”  

“探查时多人一组,不可远追。”  

“是!”  

凌统说道:“将军,前军遇哨探,可见娄城尚有刘军余部。”  

“传令各军不可轻敌,夜间斥候亦不可懈怠,以防刘军偷袭。”  

“是!”  

“报将军,江东军已于西城三十里外下寨。”  

“难不成江东军无有谋略?”  

“既江东军已近城,便再等数日,观彼所谋。”  

两天后,朱桓的大军来到娄县城下,而管亥的斥候侦查了许多天也没发现埋伏的人马,也没见南面会稽郡出兵。  

“城中之人听着,刘备兵败大江,管亥回军救援,尔等残兵败军困守孤城,若欲求生,便开城投降!”  

站在城楼,刚听到“回军”两个字的管亥,以极快的速度藏身女墙,还拉着管统一起。  

“原来如此!”管亥强憋笑意,向亲卫说道,“汝向城下答话,本将说一句,汝说一句。”  

“咄…休得在此胡言…我主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怎能败于孙权之手…我主不日便可率军至,尔等有胆便来攻城!”  

城外的朱桓见刘备军士兵眼神飘忽,说话吞吞吐吐,更加坚信娄县城中已经没有多少士兵了。  

朱桓在城外扎营,准备明日攻城。  

“大哥,为何如此答话?”  

“不知为何,彼等以为我率大军远离,或可为破敌之机。”  

管亥又和参谋团商议,参谋团猜出,可能是管承率军从大江上逆流而上,江东军把管承的部队当成管亥的部队了。  

有了合理的猜测,斥候也没有发现潜藏的危险,管亥决定按照参谋团的计策行事。  

当天晚上,管统率一部分士兵偷袭朱桓营寨。管统很顺利的杀入营中,可没有见到一个人影。  

“早知汝等会来偷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