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察觉(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陈登说道:“大人不在军中不知军中将士虚实,区区仆从如何可敌军中精锐。”  

“登儿所练水师精锐为父亦知之,为父所训家仆亦每日操练不辍,以为父观之,与昔日羽林精锐亦不遑多让。”  

“大人可有文教?”  

“武人匹夫,何必文教。”  

“唉。”春秋战国时就知道没文化的兵是打不过有文化的兵的,陈登现在真的有大义灭亲的冲动。  

“登儿勿虑,家中除却轻骑,尚有万余精锐步卒,可组却月阵。”  

“且慢!”陈登说道,“家中何来数万精壮?大人是否与他人勾结?”  

“孙会稽有识之主,厚待百姓,江东之人皆归其下。”  

“孙会稽若为盛世之主,当可天下归心。然此为乱世,江东虽可存一时,但必为他人所灭。”陈登说道,“大人当速杀江东之人,散兵为民,我陈家方可无恙。”  

陈登不知道老父亲为什么越老越鼠目寸光,哪怕他勾结曹操都不会让陈登那么生气。  

陈珪说道:“陛下北上,曹操治下已乱,孙会稽起兵攻荆州、淮南,曹操首尾不能相顾,孙会稽必胜。届时孙会稽据淮南,与我陈家里应外合,徐州岂不唾手可得。”  

“咳,咳!”陈登觉得就要被老父亲气死在这里了,“曹操各地虽有不稳,然军中不乱。孙权无谋之辈,前番屠皖,民心尽丧。且南人驾舟,北人骑马。今孙权以己之短攻彼之长,焉能不败!”  

“登儿此言差矣!”陈珪说道,“孙会稽有十万之众,合肥曹军唯有数千,何败之有?”  

“此诈也!”陈登说道,“儿欲征江东久矣,江东虚实尽在儿掌中。江东有水师三万,马步军五万,共八万之众,今何来十万之兵!”  

“登儿…”  

“咳,咳!”陈珪正要说话,陈矫用咳嗽打断了陈珪。正在争吵的父子两人,这才发现前门外正有一小吏进来。  

“何事?”陈矫问道。  

“报太守,江东孙权于合肥大败,军士死伤极多,现吴人闻张辽之名丧胆。臧州牧欲征江东,欲招元龙太守询水师之事。不知元龙太守病体若何?”  

“陈登在此。”  

“未知陈太守在此,请恕在下失礼。”  

“江东兵马死伤多否?”  

“死伤惨重。”小吏说道,“据闻江东十万之众,回军江东之卒只有二、三万人。”  

陈登想了一会说道:“汝可回告宣高,我病体未愈,不可远赴下邳。劳烦宣高来此,我必当面至歉。”  

“陈太守之言在下必当带到,还望陈太守好生歇息,在下告退。”  

小吏走后,陈珪奇怪的问道:“登儿招臧霸前来,意欲何为?”  

“孙权兵败合肥,大人之谋已不可为。而今之计,唯有擒臧霸,事或可为。”  

“登儿,为何…”  

“大人所为绣衣卫必早探得,玄德公定念往日情谊不忍加害。儿本想待孙权夺淮南,乘其立足未稳之时夺之,以功抵过。不想孙权如此无能,死伤惨重。”陈登叹道:“为今之计,唯有取徐州之地献与孙权,方可使我陈家不失前势。”  

“孙权兵败,其势颓矣。何如杀过江去,平江东,投曹操,亦不失为妙计。”  

“江东马步军虽死伤惨重,然其江乘、丹徒各有水师数千人,而儿未得玄德公支持,所练水师不堪大用。且家仆之中多有江东之人,但有所谋,孙权必知,江东有备,不可攻也。”  

陈登在位广陵太守的时候,向刘备申请了好几次要建立水师,不过刘备没有重视,只是给了陈登几笔钱。陈登也没有办法,只能自己想办法。  

幸好刘备民心所向,虽然福利比不上正规军,陈登还是招募到了七、八千士兵。得知陈登组建水师,孙权在江乘县和丹徒县各放了五千水师,专门应对陈登,一直就没有动过。  

“如此说来,为今之计只有待臧霸前来,方可成事乎。”  

陈登躺了下来,他不想再浪费精力和老父亲争论,只想思考他的谋划还有没有错漏之处。  

下邳国“报上官、将军,陈登以病体未愈为由不来下邳,更想请将军往广陵商议南攻之事。”  

“不想陈家果叛,主公真有先见之明。”  

刘备哪里会有这种远见,主要是原本可以编辑的广陵郡三城,现在变灰了,刘备想不知道陈家反叛都不可能啊。  

为了解除南征的后顾之忧,刘备派简雍来到臧霸这里,让两人搞定陈家叛乱。派简雍前来,最主要的是不想大张旗鼓,出其不意,迅速平定陈家才不会给曹操可乘之机。  

简雍来到徐州,向臧霸说道:“宣高,广陵陈家似有叛乱之相,玄德令我前来查明。闻广陵战马有差错,宣高可知其中缘由?”  

“我已令中郎将吴敦前往探查,不日必有回信。”  

可是臧霸和简雍等了许久,吴敦那里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反倒是绣衣卫专门注意陈家后,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  

简雍得到绣衣卫情报,向臧霸说道:“陈登之父陈珪在陈矫任广陵太守之时,将陈登遣散之家仆复纳。另绣衣卫查得,陈家有屯军资之相。”  

“既如此,我等何不调兵前往,问个明白?”  

另一边的孙观说道:“大哥,吴兄尚在广陵,若我等大军压境,恐吴兄为陈氏所害。”  

“不可!”简雍也说道,“玄德入徐州,陈登多立功劳,玄德念旧,雍来时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