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袁绍兵败(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正常运粮的将领会选择以各个据点作为中转站,尽量缩短在野外的时间,减少被劫粮的可能。  

甘陵县、东武城县、鄃县、绎幕县四城的分布差不多是一个正方形,甘陵县在西南角。淳于琼应该以北面的东武城县作为中转站,将粮草运送到绎幕县。但淳于琼为了节省时间,直接选择走对角斜线。  

可淳于琼错误的选择,反而让他有了被两处救援的可能。赵云和太史慈怕被袁绍和高干两边夹击,只能白天让少数斥候跟着粮队,晚上再率大部队赶上。  

“报二位将军,淳于琼已至绎幕城二百里外扎营。”  

太史慈说道:“子龙,淳于琼只距二百里,至百里时袁绍必率兵迎淳于琼,可劫矣。”  

赵云点了点头,从后方招了招手,说道:“尔向平原传信,明日三更劫粮,让主公早做准备。旦见西面火起,袁绍营中乱起,便可出兵掩杀。”  

“是!”  

飞鸟卫接到指令,取出了数只鸽子,将密文绑在鸽子脚上,放飞了出去。这些鸽子从黑夜飞到白天,终于能看到平原城墙的影子了。  

“咕!”有两只鸽子发出了惨叫,身体被箭矢洞穿,掉了下去,其他的鸽子赶忙加快速度飞离这里。  

这两只鸽子的遭遇便是这年头用鸽子送信的难处,因为饥荒,人们看到这种送上门的美味,自然会想着打下来吃。加上这年头中原大地上还有各种猛禽,鸽子的生存环境更加堪忧。所以飞鸟卫每次传信都会一次放飞好几只,不同时段连放几波。  

“将军神箭!”高柔说道。  

“不想这大营之上亦有花鸽飞过。”高干拿着猎物准备让士兵去烤来吃,却发现了鸽子脚旁边的小竹筒,“咦?”  

高干抽出了竹筒中的纸张,不过他看不明白,因为纸上只有数字,而且是阿拉伯数字。  

“文惠(高柔),可知这是何意?”  

“未知也。”高柔说道,“可此物必是青州所有,或为刘备军中之物。”  

“文惠,何以知之?”  

“此汉纸优良,只可是青州所制。”身为文人,自然对刘备改良的汉纸很感兴趣。高柔家里也尝试制作过,但都没有青州制作的优良,做出来的纸张也只能上厕所用(刘备上厕所用纸张,这是刘备唯一奢侈的地方,自然被广为流传)。  

“既如此,当火速送与袁公知晓。”高干叫来了斥候,让斥候带着密信火速送到袁绍军中。  

高干送信的时候,平原的夏侯博也收到了密信。  

“速渡河报之主公。”夏侯博说道,“传令全军备战!”  

“是!”  

刘备大营刘备收到消息,对关羽说道:“云长,你可率本部于东面饶至平原,旦见袁绍大营火起,便与平原之兵齐攻高干。”  

“得令!”  

“各军整军备战,明日四更西攻袁绍,不得有误!”  

“是!”  

袁绍大营袁绍向众幕僚问道:“此乃何物?”  

密信在众人之间转了一圈,没人知道是怎么回事。  

见袁绍不耐烦了,郭图说道:“主公,图虽不知此乃何物,但知其必为刘备之物。据高将军报,此物乃是由花鸽所携,而花鸽自西往东飞往平原。由此,甘陵之内必有刘备斥候。淳于将军督运粮草,图料其已至甘陵,需防刘备遣兵劫之。”  

“有理。”  

荀谌说道:“主公,可遣张郃、高览二将沿故渎往南、北巡查,以防刘备偷渡。”  

袁绍点了点头,叫来张郃、高览,说道:“汝二人率本部往南、北探查,以防刘备偷袭。”  

“是!”  

袁绍这边郭图想到了刘备会劫粮,高干那边高柔也同样想到,高干派郭援严防平原之兵偷袭。  

第二天晚上,约定的时间到达,赵云和太史慈率兵从南面杀入淳于琼营中。  

淳于琼大营外围连栅栏都没有,只是将粮车围成一圈,里面搭建帐篷,便成了大营。  

赵云和太史慈完全没有受到抵抗,甚至清除了外围几个营帐后才被淳于琼的士兵发觉。  

赵云见粮草都在外围,对太史慈说道:“子义,杀入牙门俘淳于琼,驱其败军,云至营外放火烧粮。”  

“好!”  

两人分工明确,赵云在外围放火,太史慈杀敌,并将淳于琼败军向袁绍大营驱赶。  

赵云放火非常顺利,没有一个人前来阻拦,粮草焚烧时火光冲天。太史慈这边也进展顺利,很轻松就抓到了醉酒的淳于琼,败军也被太史慈驱赶着上路了。  

西面冲天的火光自然吸引了袁绍的注意,士兵将火光的事报告给袁绍后,袁绍和他的幕僚便明白,一定是刘备率兵劫粮了。  

认为粮草有失,袁绍火冒三丈,说道:“刘备袭粮,张郃、高览为何不报?早令淳于琼小心防范,缘何粮草尚为刘备所劫?”  

袁绍连问两个问题,没人给他回答。等袁绍气平一点,郭图说道:“主公,刘备劫粮,其营必然空虚。可令张郃、高览二将反劫其营,刘备可破矣。”  

郭图的话刚落,帐外就有斥候来报:“报主公,张、高二位将军欲往救粮,特命在下来请令。”  

郭图说道:“主公,刘备劫粮,必率大军前往,若率兵救援,少派兵,则不足用;多派兵,则大营有险。且观西面大火,粮草必危,即便救援之军胜刘备,大军亦有断粮之危。若攻取刘备大营,可就食于敌,岂不美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