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吕布入徐州(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孙策率孙坚旧部来到历阳,吴景支援了孙策三千兵马,孙策的好友周瑜又及时提供孙策千数兵马和钱粮。  

自此,孙策有了本部五、六千兵马,准备渡江正式展开江东之战。  

时间来到兴平二年(195年),经过大半年的天灾,曹操和吕布势力有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应对天灾,两家都不约而同的遣散了部分士兵。吕布只余本部两万精锐,但战马掉膘严重,有很多已经不能上战场。曹操这边原本只有五千兵马,但曹操向袁绍求援。虽然曹操没有将家小送到邺城,可袁绍还是念在往日的情谊,派五千兵支援曹操,还提供了曹操许多粮草。  

吕布的颓势让兖州士人明白,吕布不大可能成事,原本投吕布的东郡、陈留势力纷纷再度转投曹操帐下。  

曹操大兴屯田,开年之后,风调雨顺,曹操治下开始丰收。而毫无准备的吕布,还是粮草不济。  

吕布向陈宫问计,陈宫说道:“今曹操治下多产粮,若不急速攻之,迁延时日,使曹操再募大军,则我军危矣。”  

吕布正要率兵复攻乘氏,却有一斥候来报:“报主公,曹操率军袭定陶,济阴太守吴资(定陶县是济阴郡治所)求援。”  

“不想曹操先至,温侯不可迟疑,当亲往救援。”  

“公台守昌邑,我自往定陶救援。”  

吕布留下一万兵,率一万兵救援定陶。此刻,原本超过50%骑兵的吕布,现在只剩下10%的骑兵。  

吕布赶到定陶,定陶在吴资的坚守下,还没有被曹操攻下。  

定陶县在济水西侧,吕布从济水东侧而来。吕布救城心切,也不管其他,便要渡河进攻曹军。  

曹操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半渡而击的好机会,吕军长途跋涉,本就战力有限,又被半渡而击,结果可想而知。吕布兵败,只得率残部回到昌邑。  

定陶的失败让吕布治下只剩下山阳和任城两个郡,只剩下少数几个产粮的地方。矩野县因为临近大野泽这个水源地,粮产没受影响,吕布为了保护矩野县,让部将蒋兰、李封率五千兵驻守矩野。  

定陶县城坚,曹操一时攻不下,便让夏侯惇引两千军看住定陶,自己率大军向矩野进攻。  

吕布看出矩野的重要,曹操自然也能看出来。曹操来到矩野没有攻城,而是开始让士兵抢收城外的粮食。蒋兰、李封被曹操大军堵在城内没有办法,只能等待吕布救援。  

吕布得知曹操率军北上矩野,为了保护产粮地,率全部士兵向矩野扑来。吕布为了防备曹操的阴谋诡计,这次出兵把陈宫也带上了。  

吕布这次进攻急切,曹操一时没有防备,大军都在收粮,大营中只有千余人。  

曹操问道:“吕布急攻,诸君有何妙计退敌?”  

戏志才说道:“袁公援兵新至,吕布未曾得知,可伏击之。”  

曹操点头,说道:“曹仁、夏侯渊,你二人即刻收拾收粮军马,埋伏于大营两侧长堤林中,曹洪与我为前部迎敌。”  

吕布大军来到曹操不远处,见曹操士兵只有千数人,陈宫说道:“温侯,曹军半数于矩野城外收粮。我等可急攻之,曹操可破。”  

讯息落后的坏处体现了,陈宫也不知道袁绍支援了曹操五千兵马,还以为曹操只有几千人。  

吕布也不疑有他,亲率大军向曹操进攻。不出陈宫所料,没打多久,曹军便败退向大营。吕布穷追不舍,想要顺势夺取曹军大营。  

没想到走到半路,曹操埋伏在林中的兵马齐出。吕军被两面夹击,非常慌乱,阵型也因为追击散乱,被曹仁、夏侯渊率兵击败。  

吕布只得和陈宫逃回昌邑,曹操击败吕布,顺势攻下了矩野县,城中的蒋兰、李封被曹操斩杀。  

攻下矩野,曹操又转头复攻定陶,城中人得知吕布兵败,开城迎曹军。曹操得定陶,马不停蹄再度向昌邑进攻,还是城中人向曹操开城,吕布不得已,再度向东面逃跑。  

半路上吕布向陈宫问道:“而今何处可去?”  

“今曹操势大,若再入兖州城中,必为他人所害,不如往投他处?”  

吕布想了一会说道:“我斩董贼,报袁氏家仇,不如去投袁术。”  

“不可!”陈宫说道,“袁术此人毫无信义,为私利而失大义,温侯轻往,必为其所害。”  

“如之奈何?”  

陈宫想了一会说道:“不如去投刘玄德。”  

“刘备?”  

“刘玄德有仁义之名,况前番有护卫粮队之谊,我等往投,至不济,亦不为其所害。”  

“如此,我等便往徐州。”  

曹操赶走吕布,接下来便是仍然盘踞在陈留的好友张邈。张邈也知道抵挡不了曹操,便让弟弟张超和家眷驻守雍丘县,自己亲往扬州,向袁术求援。  

曹操本想亲自攻雍丘,却收到荀彧紧急文书,说刘备起大军,要借路去雒阳,救援刘协。曹操留下一部分士兵,赶忙回到濮阳。  

曹操刚回濮阳,就收到刘协乘李傕、郭汜两人相攻,逃出长安的消息。  

荀彧召来信使,曹操向他询问。  

原本还有上百万人口的长安,因为李傕等人常常纵兵劫掠,杀良冒功,再加上天灾、瘟疫,这两年快要死绝了。李傕、郭汜、樊稠等人只知道争权夺利,相互之间还起过好几次冲突。  

贾诩常常劝谏他们要以大局为重,不能自相残杀。在贾诩的努力维系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