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箭矢如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天空愈发昏暗,阴云越来越低,  

渐渐变大的狂风里战旗随风鼓动,  

泥泞的泥土,一支两千人的精锐迅速集结,  

锋矢遥指越逼越近的东胡人,  

张耳拔出长剑,怒吼道:“东胡人就在前方,袍泽们快速列队,快快,弩车在前,盾车在后,一轮箭矢射出后相互交替,弩车退入后阵,盾车并排四周钉住角,持长矛备敌!”  

呼过的风卷起树叶断枝,零落在毡帐作响,  

於仇,东胡王的心腹大将之一,  

也是东胡人此次领兵大将,正在十二里外的毡帐内,看着外面笼罩在这片平原的阴云,要不是这些中原人,他还真没想到,这片荒原还有一块这么肥沃的地方,让中原人占据还真是可惜,幸好他来了。  

“於仇首领,中原人出营寨了。”有一人掀开帷布跪地禀告道,  

东胡是较大的部落联盟,它包括了许多游牧部落,於仇除了是东胡王的心腹爱将之外,还是负责统率另一个大部落的首领,  

“这种天气,他们还主动出来?”於仇感到意外,  

他领兵以来,从未遇到这样奇怪的对手,  

事出反常必有异,  

於仇心思一动,立即追问:“出来多少人,是否敌军精锐?”  

“岀营两千,从队伍整齐一致可以看出,属于精锐。”东胡人探马回禀道。  

“据南边得到的消息,这营寨兵不过三千,其余皆是没上过战场的游侠,和燕赵两国的良家子弟,两千人已是中原人大半兵力,如果将其消灭,那么他们很难守住营寨。就算他们是强横的所谓魏国武卒,若论野战也难挡住我千骑齐冲。”  

於仇露出冷冽笑,不管是陷阱,还是敌军那位主将公子不经意间的失误,  

草原上的狼群狩猎时,见到单独跑出来的猎物,都会残忍又机警去试着将猎物的脖子咬住,直到对方死亡。  

於仇下定决心,立刻从座位上站起:“点齐人马,随本首领去——喝血、吃肉!”  

******  

营寨的城楼,魏无羡收回视线,营地的剩留的魏武卒,在紧急集合的命令下,迅速动员到石墙、哨塔、走道等各处战斗位置,  

身后不远处有一座临时搭的嘹望塔,加高到了三十米居高临下,观测敌军动向,  

朱雀二号和大鹏号早已经派了出去,还有李开率领的三百精骑也同样隐蔽在外面,  

“无羡,为什么不多等几天,等这场雨过后也好。”荆轲不觉得,此刻是决战的好时机,  

不止对敌方不利,对我们也不利。  

魏无羡拍拍他的肩膀,解释说:“荆兄,敌军远道而来,休息不过两个时辰就被调动,我以逸待劳这是第一胜,敌攻我守,我们只需要拉扯住他们的注意力,等待反攻,这是第二胜。敌军虽多却突至情况不明,武卒凭精良器械,必能杀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这是第三胜。”  

“最关键的是,等待朱雀二号和大鹏号返回,那就意味着把门关上了。”魏无羡说完,再次看向列在最前的床弩忍不住有些思绪起伏,  

这一战过后,武卒也该改个名字,不能再叫魏武卒了。  

好似听到魏无羡的请求,没等多久东胡人的马蹄声就出现在数里之外,  

两军之间遥遥相望,对方好像也在等待着什么,没有马上进攻。  

半刻钟后,有数百骑从大队里分出,向汉军营寨两边散开,看样子应该是在侦查。  

站在瞭望塔上的魏无羡思索到,  

在两军陷入绞杀状态之前,这是最佳的观测位置,站得高才能将敌方即将发动的攻击收入眼底,才能及时作出反应。  

“开始了。”魏无羡不自觉地按紧剑柄,  

天空越发阴沉,远处已经有轰隆隆的雷声,而营地却一片寂静,  

包括六千良家子弟,还有数百工匠等等,都呆在帐篷里默不出声,  

根据临战前宣告,若无命令,一律禁止喧哗走动,违令者,轻则关押一个月,重则斩首示众,  

古代行军最怕的是什么,就是怕炸营,  

虽然炸营一般多发生在夜晚,但现在天色昏暗,有数千人从未上过战场,魏无羡担心有人借机生事,发生营啸,导致营地大乱,  

一大早就下了严令,在交战时期,严禁有任何一人走动,  

为了保险起见,还特地调出五百魏武卒守在帐篷周围,  

真正能调出来守营寨的,除去张耳带走的二千人,现在实际能调动的不过五百,  

幸好还有,两百多名墨家弟子,再包括荆轲,高渐离,大铁锤,秦舞阳等高手还有数百游侠门客的协助,也有一千两百余人,  

凭借营地的坚固城防,还有连弩足矣。  

风中的落叶,在阵前的士兵眼中划过,没有任何人去关注,有的只是眼神盯着越来越接近的敌人,  

“呜呜呜————”  

阵地前方苍凉的号角声响起,东胡人有的挥舞马刀,有的搭弓拉弦,发起了冲锋,  

骑兵强袭开始,  

奔腾的马蹄声,像重锤敲在众人的心底,大地震动轰鸣,胡人面目狰狞,密密麻麻的冲上来,  

“杀!杀!!杀!!!”东胡人大喊着嘶杀声,五千人分两队从左右包抄,  

张耳见状拔剑怒吼道:“前列弩车左右转向,听我命令准备放箭!!”  

九百步…  

八百步…  

七百步…  

六百步…  

近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