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焱妃很担心(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公子,都尉李开有要事求见!”一道低沉浑厚的音声在营帐外传入,  

“李都尉请进,”等听到里面回应的声音后,李开松开抱拳的双手,凝重的走了进去,  

一进主帐便闻到一股熟悉的草药味,  

只见公子的盔甲已经被卸下,安放在一旁的架子上,  

公输仇又一副犯了大错的模样,蔫头耷脑站帐篷边角面壁思过,  

李开疑惑地问道:“公子,这是怎么回事,公输大师怎么会…”  

“不用管他,让他好好清醒一下。”魏无羡摆手止住李开询问,  

不压压公输仇那折腾劲,总有一天营寨都会被他给折腾没了,  

为什么不敢让他去炼更能摧城拔寨的火药,就怕他来个失误,把自己炸没的同时,还顺带把营地几千人送上天,  

这才是魏无羡最怕的一件事,  

危险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  

那一天风和日丽,  

随着陡然地一声巨响,霎时间尘土飞扬,一切都归于平静。  

所以,  

炼丹还是交给阴阳家的云中君比较安全,毕竟是行家,还有自备的炼丹炉。  

就是行踪难测,神龙见首不见尾,不太好捉,咳不太好请,  

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  

魏无羡转身讨好望着焱妃,露出一排洁白整齐的牙齿,笑得很天真。  

嘿嘿嘿嘿,  

焱妃:“…”  

完了,  

念端先生在不,脑子摔坏能治么,  

李开收扰思绪,双手抱拳道:“公子,营地附近发现东胡人的探马,擒住后拷问,东胡人已发现我们的营地,近万胡骑已从王帐出发向平原挺进,欲要将背后的一根棘刺拔掉,以他们行进速度最快后天到达。”  

“哦?反应这么快。”魏无羡挑了挑眉头,  

动作迅速的有点反常,一下子就上万人马调动,  

“公子,兵家之争十万火急,事不宜迟我们须立刻采取部署待敌,敌骑数倍于我不可不小心谨慎。”李开进言道,  

李开查明消息,就立刻直奔主帐,道明利害请公子速做准备,  

事关营地生死存亡,不得疏忽大意。  

“三娘,通知其他人主帐集合,另外将司马尚裨将也一同叫来。”魏无羡镇静下来,吩咐梅三娘去通知陈平,张耳等人,  

对于胡人可能的突然袭击,早在燕国蓟城几人就讨论过,也做足了准备,  

魏无羡喟然长叹,就不能让我种田好好发展一会么,  

这么不识相,连招呼都不打就想来做客,  

算你们运气好,可以赶上来喝汤。  

昨天公输家联合营地的木匠们,刚打造完三百架床弩,  

应该能让你们宾至如归,  

不过魏无羡还是有些遗憾:怎么就不再多等一段时间,等一千架床弩造完再来多好,还想看看冷兵器时代的饱和打击,到底有多壮观,  

有道是:穷则迂回穿插,达则火力覆盖,  

原本公输仇和其他工匠们,觉得三百架弩车已经足够了,  

可魏无羡大笔一挥,在三百的后面又再加够七百凑个整数,  

箭矢覆盖可治胡人,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埋之。  

我的弓弩就叫文德,  

魏无羡有些担心的想:“也不知道东胡人喜不喜欢能连发两米巨箭的床弩,一次性二十连发,能够贯穿五百米,应该合适他们喜欢粗犷的口胃。”  

另外再算上魏武卒人手一把公输连弩,  

肯定能给敌人一点意外惊喜,  

东胡人:天怎么突然黑了,话说前面的兄弟你倒是冲呀,  

前面僵硬转身,胸口像刺猬插满了箭,张张嘴想说些什么,却已经无力,  

只得用微弱眼神一剜:“人都没看到,眼前一黑就借箭十万支,没看到我正面全是箭么,下一轮就到你骑马借箭。”  

后边的东胡人:╭(°A°`)╮  

大王我们不打,回去了好不好?  

中原人太凶猛了,比匈奴狼族还难打,我们回去打匈奴人好不好?  

匈奴人:“…”  

******  

“情况就是这样,各位各抒己见吧,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提一提,”魏无羡坐在主将位上,等待其他人的意见,虽然准备不少,也不能掉以轻心。  

每行战前,必召集众人议事,使人畅所欲言各抒所见,然后主将决定最合适的计划,其他人各出一言加以弥补缺漏,  

这就是魏无羡制定的三条必须遵守的军规,  

一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二是每行军一处建造坚固的营地,  

三是每逢会战集思广益,  

第一条之前早有介绍,现在不谈,  

第二条军规,为了彻底执行,  

魏无羡以丰厚的军饷待遇,又有一人入伍全家免税,还有伤残退伍安置费,盔甲坚固也密且保暖,每人随身携带数日干粮水壶,  

天下列国除了汉军有这样的待遇,别无分号。  

加上吴起的治军方法,身先士卒同甘共苦,极大地增加了凝聚力。  

当然,也不是谁都能征入伍的,  

有六不要,  

城里的人不要,  

偷奸耍滑不要,  

胆子小或者胆子太大的不要,  

手上没有老茧的不要,  

脸色白净的不要,  

不畏惧法的不要,  

从原先救下的七千魏武卒中精选出,再加以严格训练,战斗力可想而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