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稀世珍宝(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出自《鹿王本生》里九色鹿的传说。  

据说是释迦牟尼前生是一只九色鹿,他救了一个落水将要淹死的人而反被此人出卖的故事。  

巴厘岛大多数人信仰的就是密。宗佛教,最让游客感受深刻的,就是他们木雕的大尺寸,各种JJ,果女应有尽有。  

除此之外,夏宇也在这批越窑青瓷中的碗、盘、罐等日用瓷器中,发现有不少或划有莲花纹饰或浮雕莲瓣,这些都是明显的佛教文化符号。  

因为在吴越国时期,佛学非常兴盛,由此可见越窑青瓷与佛教同抓哇岛这边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当时有着特别深厚的渊源。  

而大概属于清镇教的教徒的文物也有很多,这也是大部分抓哇人的信仰。  

包括那两对黄金匕首,就有着明显的中东风格。  

此外,还有可能是用于清镇教里仪式的中东琉璃器皿,以及刻有古阿拉伯文字的黑色串珠。  

还有一件刻有的阿拉伯铭文护符铸模,说明当时船上可能有清镇教的传教士或是教徒,这比史料记载的清镇教传入抓哇岛的时间早了两百年。  

而距离后面同样是信奉清镇教的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四百年多年。  

他打捞的玻璃器具就很多,颜色也十分多样,有淡蓝色、翡翠色、无色、浅黄色。  

品类有琉璃香水瓶,以及可能用于仪式的琉璃瓶。  

但保存完好的不多,也就五十件不到,其他都有破碎。  

这些琉璃瓶多半是半透明的,长颈,平底,瓶身或为直筒状或为球状,有的在颈部末端呈穹顶状,有些瓶身还有模印的纹饰和阿拉伯文字。  

这其中,翡翠绿颜色的琉璃瓶在中东琉璃器中很罕见,他打捞到的这翡翠色琉璃瓶,也算是比较稀罕的文物了。  

另外,他还发现六十枚具有阿拉伯风格的水晶国际象棋棋子。  

还有两只鱼尾分叉的水晶鱼,这些都是好东西,也特别少见,说是稀世之宝也不为过。  

这样的东西,市场价格不好说,但价值绝对不低就是了。  

不过这些东西,夏宇都没打算出手。  

他在船上发现的泰国产细陶军持也叫净瓶也不少,这些基本就是佛教僧侣用于贮水的。  

另外,涉及到宗教的器物中,还有一样东西。  

夏宇在沉船上发现许多铜镜,这本不稀奇,之前的几艘沉船上,他都有发现铜镜来着。  

这其中一类产自中国,一类为当地制造。产自中国的有葡萄镜,团花镜,双鸾衔绶镜,亚字形花卉镜,特别让他感兴趣的,则是其中一枚带着铭文的八卦镜。  

其他的铜镜还好,最值得探究的就是这八卦镜了。  

八卦镜,并不是和其他铜镜一样,起到用来照人的作用。  

根据夏宇的推测,这应该是做法事用的道教镜。  

当然,镜背面铸八卦纹的铜镜,不是道士也能用。比如可以用在预示凶吉,辟邪免灾等活动中。  

当然,这也不能说明这艘船上就一定有道士的存在。  

因为在航行的时候,祈祷神灵保佑是比较常见的。  

日本天台宗三祖圆仁著所《入唐求法巡礼记》中,就有提及到,“日没之时,于舶上祭天神地祇,亦官私绢,镜等奉上于船上住吉大神。”  

或许,这样的八卦镜,就是商家和水手在大海里航行的时候,祈求神灵保佑所用的镜子。  

这些都是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夏宇根据船上的文物,推敲琢磨的时候,也完全不觉得枯燥乏味。  

也没多少学历史搞研究的,有他这么好的条件,能有这么多的实物支持他。  

这也充分说明了,早在公元十世纪的时候,东南亚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和中东地区紧密联系的重要纽带。  

在整理这些文物的时候,本就是学历史的夏宇,一身的知识储备也有了用武之地。  

但他也是觉得,知道得越多,不知道的东西反而越多。  

那些掩埋在历史尘埃下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光看史书是肯定没办法知晓的。  

可这样的沉船,却是能还原最为真实的历史。让人能从另外一个角度,通过物证,来还原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夏宇一边整理一边思考琢磨,最后,也回到沉船中文物数量最为庞大的瓷器上来。  

这瓷器中,数量最多的又数越窑青瓷,包括各类器型和不同纹饰的越窑秘色瓷和青瓷碗、盘、碟、壶、盏、盏托、牙盘、香炉等。  

其中价值最高的,莫过于越窑秘色瓷。  

秘色瓷的最早出处来源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似应指稀见的颜色,是当时赞誉越窑瓷器釉色之美而演变成越窑釉色的专有名称。后来五代时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名。  

关于“秘色瓷”的说法很多,也莫衷是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如,有人就说陆龟蒙的诗句中,“千峰翠色”形容的可能是越窑中的罕见精品,也有可能是形容每年秋天越窑开窑时的盛况。  

直到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器,才使世人见到了秘色瓷的真容,它们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