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元青(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麻离青料的重要依据。  

夏宇做起鉴定来,也是挺投入的。  

白高睿让他做鉴定,他也不敷衍,放大镜,强光手电任他使。  

除了用这两样东西和瓷器零距离接触观察以外。  

他还把元青花放置在自然光之下,并且拉开距离进行观察也很重要。  

这个原理仍然在于元青花釉面闪青的闪字,在自然光之下釉面的闪青必然也会有各种态势。  

通过不断调节与被观察的元青花的距离,化,并且与青花的发色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这也成为了元青花观赏的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白高睿看他这么“会玩”,不由得和白羽娇会心的点头而笑。  

在中国,研究元青花的历史并不长,甚至可以说是特别晚的。  

但元青花,不仅仅是要看器型、看发色、看画工等等,能够对釉面进行欣赏并发现它的微妙时,才可以称得上说是对元青花有了真正认识。  

在扶桑,元青花研究重视釉面的光泽,原因就在于釉面的反光变化无穷,呈动态反应。  

这和国内书上说的积釉处会闪青是一致的。  

他们研究出来的结果就是,元青花在经过了六百多年的岁月之后表面出现了肉眼看不到的凹凸,其反光便不像刚烧出来的瓷器如镜子一般的平直的反射,而是多角度的。  

一旦人的眼睛或者光源移动了,这种反光一下子就“乱”了。这种光的反射有层次感,会重叠,会有一定程度的眼花缭乱。  

有时候会有一个迷迷糊糊的面,但在这个面的底下又有会发出强光的小的面。扶桑的学者特别重视元青花的这一特征,称之为“乱反射”。  

这和我们常说的宝光现象如出一辙,我们形容它是温润的、内在的、具有玉质感等等。  

而釉面极其细微的凹凸不仅使光的反射变化无穷,用手去触摸的时候,与刚烧出来的像一块玻璃一样的平滑釉面所发出的音响不一样,毕竟摩擦系数不同。  

基于这样的原理,夏宇在鉴定的时候,也有用手指在口沿等地方轻轻划过并聆听其声音是一个道理。  

而敲击底部时,真品和仿品的声响差别更是明显。  

同时,胎底的潮与干也不一样。  

最后,夏宇鉴定得出的结果是,“这两件缠枝牡丹花卉青花大罐都不真!”  

白高睿让他说下理由,夏宇也就讲了他的认识和看法,也让白高睿频频点头,他的这两件都是高仿品。  

但这其实并不算什么,他最后还透露了一个重磅消息,“我在集州岛发现的完整器件中,就有相似的青花大罐,而且还不止一两个。”  

白高睿和白羽娇顿时被轰炸得不轻,不止一个类似的元青花大罐是什么概念?  

这样品相完整元青花大罐,倘若是真的,价格基本不会低于两千万。  

还有好多件?  

但这其实也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一艘商船上,运载的瓷器数量本来就数以万计的。特别是这样的远洋贸易商船,国内发掘的船只倒还好,有的只是搬家用的,能发现三四件元青花,已经是莫大的惊喜。  

夏宇这在集州岛海域发现的元代商船,载有元青花的话,不说数万件,起码数量也要破千才靠谱。  

他要能把这船宝贝都搞回来的话,即便下半辈子什么都不用做,都能活得格外的潇洒自在。  

不过现在他们也没办法问得太详细,也不清楚他打算怎么弄回来,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相比而言,白高睿收藏的这些元青花,数量就真的不够看。  

当然,也不止是他。  

全世界博物馆里元青花数量加起来,可能都没有一艘沉船里元青花数量多。  

至于民间的元青花,比如现在的这几件,统计全世界的元青花数量,肯定没办法计算在内。  

由此,白高睿也也不用隐藏他做古董商这么多年的实力,拿出了被白羽娇誉为“压箱底”的好东西来给夏宇欣赏。  

这也是一个青花盘折沿盘,但比之前的大不少,直径就有将近半米,准确的说是48c  

最中间的花纹是鱼藻纹,大盘广口折沿,浅弧壁,圈足,体态浑厚大气。  

口沿饰花叶锦地,内壁绘缠枝莲花,盘心圆形开光绘鱼藻,游鱼肥美生动,四周盘绕漂荡海藻,构图完整,最标准不过元青花鱼藻纹式样。  

大盘的外壁装饰的则是缠枝宝相花,圈足,露胎,底部无釉,可以看出明显的火石红。  

绘画风格承袭元代典型样式,层次分明,富丽雄浑、豪放不失典雅。  

夏宇也还是用之前的方法进行鉴定,也断定这青花的色料为典型元代“苏麻离青”料。  

就是不知道是早期出土的还是怎样,这件青花大盘还是有些磨损的,但这么大的器件,没有磕碰缺片,已经算是幸运中的幸运。实在没办法强求太多。  

元青花基本遵循越大越值钱的原则,不管是罐还是盘。  

像是白高睿最早拿出来的十厘米高的元青花小罐,市场价十万元左右。要是三十厘米高的元青花大罐,起码都要千万起步。  

这盘也是一样,这样将近半米直径的大盘,按照夏宇对市场价格的了解,确认是真品的话,起码在两千万往上。  

他在沉船上发现这样大盘数量并不算多,一共也就二十三件,而且其中保存完整的也就只有二十件。  

这会也都被他收进空间里,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