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时局(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万历皇帝两道谕旨降下,并第一时间刊登邸报,令天下哗然。  

一道是潞王朱翊镠因插手朝中事务过多而被褫夺封号,贬为庶人。  

一道是首辅张居正病逝,文武百官停止上朝一月,礼部设九坛制祭,赐官张居正上柱国,谥号文忠。  

虽然两道都是超级劲爆消息,但人们的侧重点还是不一样。  

显然张居正病逝的消息更让人悲痛、心酸、感怀、震撼…  

毕竟,朱翊镠被褫夺封号降为庶人只是皇室集团内部的事,与百姓生活关系并不大,而张居正情系天下苍生福祉。  

所以,关于朱翊镠被贬这道谕旨无形中被缩小了很多。  

人们将注意力更多的,也更愿意聚焦在张居正一事上。  

这正合朱翊镠的心意。  

很快,北京城中无论是高官大爵还是丁门小户都如丧考妣,纷纷在家门口如冯保那般设下香案制祭。  

一时间,青烟氤氲祭器琳琅,千般祭仪万般哀思,祭诗祭文如潮如涌,素幛挽幛充斥街衢…  

当然,这其中固然有许多人是应景儿做给别人看的。  

但大部分官员,尤其是那些平民百姓,确实是真心实意地表达对张居正的缅怀与哀思。  

张居正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家富裕了,虽然百姓仍然需要受苦,但受苦的程度指定有所减轻。  

尤其是清田大计,平民百姓受益良多,他们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绝大多数平民百姓对张居正是真心实意的感激。  

首辅乃文武百官之首,一日不可缺。虽然之前张居正人也不在京师不在内阁当值,但首辅的位子没空。  

如今他人已走了,首辅的位子自然需要有人来承接。  

万历皇帝遵从李太后之意,所以紧接着又降下一道谕旨并刊登邸报诏告天下:擢申时行为内阁首辅。  

这本也在人们的意料之中。  

内阁现在只有申时行他资格最老了。本来他就是临时代理首辅嘛。  

首辅的位子顺势自然就是他。  

对此,万历皇帝没什么反应,毕竟申时行是他的老师,而且还是平时六位老师中担任课时最多的,他也感觉最儒雅的老师。  

让申时行担任首辅,至少万历皇帝不会像张居正担任首辅时那样害怕、整日提心吊胆。  

除了首辅,其他职位上的官员没有任何的变动。  

这其实是一种预示。  

因为平常换了首辅,手底下的官员一般都会有所变动,前几任徐阶、高拱、张居正莫不如是。  

这也很好理解。  

首辅是朝廷最高执行者,手下的人当然要听他的话。一朝天子一朝臣也是这个道理。  

可这次官员没有任何的变动与调整,也就意味着申时行只能领着张居正的班子继续向前走。  

当官儿的都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这是李太后的特意安排。  

万历皇帝得知民间那么多人自发祭拜张居正,也是大受感染。招来内阁几位阁臣与司礼监太监一起商议会商决定,派一位大珰带领一队人马代表万历皇帝与李太后,前往江陵祭悼并表示慰问。  

冯保有心提议陈炬去。  

万历皇帝没有反对,等于是大伙儿接受了,一致通过。  

届时由陈炬代表前往江陵,并差遣吏部、礼部各出一名四品员外郎,再加十二名锦衣卫一道。  

却说申时行奉旨,但也是循例迁登首辅之位。  

阁臣还有几个月前增补的两位大学士许国和余有丁。  

外加刚抵京不久的潘晟。  

相当于四位阁臣,凑合着撑起内阁一台戏。  

说是凑合,是因为四个人当中好像还没有一位主心骨。  

虽然以申时行为首,他也已经担任了好几个月的临时代理首辅,但铁锅顶头当家做主的事儿,他还从来没有干过一件。  

因他初入阁时,万历皇帝的批谕就是“随元辅入阁办事”四个字,后来接任临时代理首辅,李太后又明确指示,遇大事需要咨询。  

申时行自己确实也没有信心,加上他温和的性子,如今虽然椽子出头,但“一枝动,百枝摇”的威风一时肯定还培植不起来。  

就说拟票,过去张居正在时都是张居正一人说了算,后来他接任临时代理首辅,也需要与几位阁臣共同决议,遇大事还得请教李太后。  

虽然在内阁有主次之分,但申时行觉得自己根基未稳,哪怕他现在正式担任首辅,也不敢擅权自用。  

如此一来,一些习惯于在首辅更换之前观察动静窥测风向的官员,都无不感到奇怪,很快各衙门里私下便有一些议论。  

有说申时行毕竟是张居正的门生,对张居正一手创立的万历新政,必定奉为轨而不致刊削。  

有说他胸有城府大智若愚,目下表现,不过掩人耳目。  

也有人讥笑他斗筲下才,虽荣登首辅之位,然性格温和八面玲珑缺乏魄力,终非济世之雄…  

总之,好一些浮谤訾言,当然能间或传到申时行的耳朵里,但他也只是一笑而过,每日仍准时准点来到内阁恭谨办事,对外头的各种评论似乎充耳不闻并未放在心上。  

这天下午,申时行约来礼部右侍郎到他值房相见,为的是王恭妃即将临盆诞生龙子的事。  

这件事可谓大事。  

从王恭妃挺着肚子就开始积极准备。如果王恭妃真的替万历皇帝生下一个儿子,那就是太子了。  

历朝历代,太子降世都是举国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