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迷惑不解(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李伟从武清伯升到武清侯,前去道贺的官员很多。  

当然也有真心前去道贺的,比如驸马都尉许从诚。  

但大部分官员前去道贺的同时,其实是想打听打听:为什么李太后这些年一直坚持着,张居正一离开京城,她就立马儿答应武清伯升侯呢?这其中莫非有什么玄机?  

可谁也不敢去问李太后,那只有来问问武清伯现在的武清侯了。  

所以,官员们扎堆儿地来。  

李伟惦记了那么多年,终于如愿以偿,他也高兴,只要有人问,他就乐此不疲地解释。  

“全靠我的好外孙潞王爷啊!是他说服了他娘亲。”  

然后,将朱翊镠大夸一顿。  

大部分官员听了是朱翊镠,不由得暗自感慨:原来又是潞王,他最近的能力着实惊人啊!  

有些官员还十分好奇,接着又问道:“武清侯,那潞王爷为什么能够说服太后娘娘呢?”  

言下之意:毕竟之前李太后可是毫不松口啊!  

李伟如实回道:“这个我就不清楚了,反正好外孙说他有办法,具体用什么办法说服我那固执的女儿,恐怕只有去问我外孙他本人了。”  

官员们不敢去问李太后,同样也不敢去问朱翊镠的。  

眼下谁愿意与他打交道呢?不是没事儿找事儿吗?被朱翊镠盯上的人…哎,说多了都是泪。  

于是,有些官员试探性地猜测道:“会不会是因为张先生离京,所以李太后态度发生了改变?”  

这才是他们最想知道的。  

李伟虽然泥瓦匠出身,不招人喜欢,难登大雅之堂,可他脑子不笨,这一点他也想到了。  

不然为什么之前一听说张居正要离京,便立马儿特意去慈宁宫一趟找女儿谈话呢?他不就是想试探一下女儿的心思吗?  

结果…没有结果,女儿先是压根不让进,然后进去了也没给他好脸色,差不多被轰出来了。  

女儿态度依然决绝,就是不肯答应加封他为武清侯。  

由此可见,升他为武清侯,并不是因为张居正的离开。  

所以,当官员问到这个问题时:是不是因为张居正的离京,才答应加封他为武清侯?  

李伟总是摇头否认,然后拿出一副以性命担保的架势来,斩钉截铁地说道:“绝不是因为这个,而确实是因为我好外孙的功劳,毋庸置疑,是他说服了他娘。”  

对此,没有官员不信,朱翊镠最近的表现实在惊世绝俗。  

可是,这样一来,另一个问题随之而至,让他们感到十分迷惑:朱翊镠这么做,到底是支持张居正,还是反对张居正?  

之前的种种行为表明,好像,似乎是在帮助张居正啊,尤其是张居正离京前有资格拜访他的那二十几个人。可这次,为何与张居正唱反调帮助武清侯呢?  

“武清侯,武清侯,潞王爷这次帮你,是因为他是你外孙吗?”  

“那当然。”李伟得意地道,“外孙当然得帮外公嘛。”  

李伟这人好面子,他可不会在外人面前提及给朱翊镠钱的事儿,这样显得他这个外公太失败了。  

道贺完李伟,却并没有为官员们解除疑惑,反而让他们更加不能理解朱翊镠的行为。  

如果非要给出一个解释,那恐怕只能说明一点了:朱翊镠有意折损张居正的威望…  

然而,朱翊镠的行为动机尚且能够理解,可李太后呢?她何时忤逆过张居正?  

因此,道贺完李伟,让官员们更加迷惑不解了。  

尽管李伟在那些官员们面前说得煞有介事的样儿,其实他自己也不明白,很想知道。  

这天,他特意去感谢朱翊镠。  

当然,不是发自内心。  

将朱翊镠吹到天上,并非因为感激,而是因为觉得将自己外孙吹到天上,外孙帮助他,他面上有光。  

在他看来,无需感激,因为给过钱,所以最多算是等价交换。  

他来,像其他官员一样,也是想打探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态度是否改变。只是,其他官员既不敢问李太后,也不敢问朱翊镠。  

他一样不敢问自己儿女,但敢问自己外孙。  

一见到朱翊镠的面,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又是猛夸一顿,然后顶礼膜拜式的感激又感激。  

朱翊镠对李伟的印象可谓根深蒂固,根本不吃那一套,他盯着李伟的双手,不客气地道:“外公真会说笑话,感激我怎么也得送礼物表示表示嘛,空手说白话有甚意思?”  

李伟忙厚颜无耻地道:“我可是带着诚心诚意来的,那可比任何礼物都要真珍贵得多啊。”  

我呸!  

朱翊镠真想啐一口,当即反驳道:“诚心诚意,谁能检测呢?”  

“怎么?外孙不相信我?”李伟一副受了委屈的样子。  

朱翊镠心里“哼”了一声,心想谁相信你谁特么就是傻帽儿,况且相不相信你有什么意义?  

朱翊镠不想墨迹浪费时间:“外公也不必转弯抹角了,说事儿吧。”  

李伟看出朱翊镠不高兴,腆着脸道:“好外孙,外公想知道你到底是如何说服你娘答应升我为侯的?莫非里头有什么玄机?”  

朱翊镠摇头道:“没有玄机,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罢了。收了外公的钱,当然要尽心尽力嘛。至于是如何说服我娘的?恕不便相告。”  

“这么说,升侯的事,主要还是外孙的主意呗?”李伟又道。  

朱翊镠有点不耐烦了,关键压根不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