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主动脉夹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冷不丁地被老师捶这么一下,弄得我有一些无所适从,我揉揉被捶的胳膊,承认错误道,“好的好的,老师。”其实之前我也有过判断错误的经历,那是在肾脏内科,病房里面有一个睡加床的老头子,七十多岁了,卧病在床、不能言语,整日昏睡,突然这天中午,饭后我巡视病房的时候,发现他在床上蒙着被子,整个人在被子里面抖得很厉害,进肾病科之前,我一直混迹于急诊的抢救室里面,见过瑟瑟发抖的人要么是癫痫发作,要么是休克的时候打冷战,要么就是小儿惊厥,在要么就是抽搐。  

我赶忙冲进医生办公室喊道:“+2床抽搐了,老师你们赶紧去看一下。”抽搐还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万一窒息了就不好了,前组的医生立马从板凳上窜起来,奔出办公室,一路小跑,她口袋里日常备有压舌板,她掏出压舌板攥在手里,我当时也在忙我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就没有跟过去,直到老师解决掉+2床的问题,可我见+2床还是在抖,抖得像被电击了似的,不自主地颤抖着,我心里带着疑惑去问+2床的床位医生。  

“老师,+2床不是抽搐了吗?”我说。  

老师对我的临床经验嗤之以鼻:“同学,他那个是高热寒战,不是抽搐,你不要误判。”她一脸嫌弃地对着电脑屏幕说,甚至都没有扭头看我一眼。  

是不是所有医院的医务人员都能救人治病?  

当然不是,像我这样误判的人大有人在,你不能说误判就是学术不精,只能说和一个医务人员的临床经历有关,因为之前一直在急诊抢救室里面实习,见到的病人的症状大多都是比较严重的情况,譬如休克、脑溢血、心肌梗死等这种能立马要人命的疾病,所以我再见到类似的症状的时候,就容易倾向于把它往严重的方向判断。  

同理,也有很多医务人员容易倾向于把严重的疾病往轻微的方向去判断。  

就像之前说过的急诊夜里异位妊娠导致的输卵管破裂,以至于盆腔大出血的病人,就是因为自认为产后三个月不会排卵,没有做防护措施,意外怀孕去做检查,下级医院做B超医技师并没有发现她已经异位妊娠了(因为产后三个月之内排卵的可能性真的是很小很小,但是谁知道她就是那个很小很小的可能性),做出来的检查结果是正常妊娠,没有发生异位妊娠。  

所以,临床上误判和误诊都是有可能的,别大惊小怪,只要没有因为误诊或误判导致病人重伤的情况,都没什么大问题。  

“戴主任还有多久回来?”我进治疗室里面放听诊器,那个怀里抱着孩子的少妇还在治疗室里等待,“你找主任是有什么急事吗?”我也就好奇地问了这么一句,“不是…因为说好了过来让戴主任看一下孩子的耳朵是怎么情况。”少妇说,我悄悄地瞥了她怀里小宝宝的耳朵,耳朵是正常的,“那你等一下,我帮你去跟老师说一声。”唉…我这个爱管闲事的毛病是改不掉的了。  

“老师,治疗室里面有病人在等戴主任,等了很久了,让我问一下戴主任什么时候回来。”你们在医院的时候千万不要轻易地去问医务人员某某医生什么时候回科室,脾气好的会客气点跟你讲“不知道”,脾气差的只会“温柔地”跟你说“别问我”,主班老师脾气暴躁地说,“你这个问我,我怎么知道啊?”我慌张,“哦…”主班老师补充道,“叫她再等一会儿吧,这个时候主任应该是回来了,没回来肯定是有事情啊,急什么?”  

我假装没被训的样子回治疗室跟她说:“老师说让你再等等,主任应该很快就回来了。”她或许是听见主班老师对我说话的语气甚至不快,她抱歉地说道,“好的好的,真是不好意思,麻烦你了。”  

“没事的,”我答道,趁机又偷偷看了小宝宝的耳朵一眼,还是没看出来和正常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说到血管疾病,不得不提的一种非常凶险而且诊断率较低的疾病,这种疾病很容易造成病人的突然死亡,那就是主动脉夹层,全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很多人以为血管就是跟运输血液的管子,应该就一层,其实不然,大自然是最精妙的设计师,小到机体任何小零件,它设计得都非常精细复杂,血管并不是单单一层,一般来说分为三层——内膜、中膜、外膜。  

所谓“主动脉夹层”,顾名思义,就是主动脉这根大血管的血管壁出现了夹层,一般都是内膜层和部分中膜层裂开,血液在主动脉压的作用下进入裂开的缝隙,形成血肿并延伸扩大,病情隐匿、凶险,极易导致病人突然死亡。  

我也就见过那么两三例主动脉夹层的病例,印象最深的还是在急诊见的那次,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体型微胖,个子不高,有些啤酒肚,因为突然胸口痛,疼得不行,怀疑自己是不是心肌梗死,自己在院外拨打了120来医院,这里要表扬一下这位病人的行为,他的就医意识非常强,在发生了突然的不舒服的时候,第一反应必须是去医院,而不是“忍一下就好了”,千万不要在突然不舒服的时候选择“忍一忍”,很可能你就忍没了,或者小毛病忍成了大毛病,亦或是忍着错过了最佳的就医时间。  

当时从120救护车接下来他的时候,他还能自己走路,就是捂着胸口,我问他,“你自己什么情况你知道吗?”他低着头,额头上冒着冷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