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七章 高薪养廉(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未免也太掉价了些,这种事情朱厚照干不来,也不会干。  

要搞就要搞大的,华西斯的号角已经吹响,拿下一个倭国还怕养不起一个大明吗?一个倭国不够就再加一个高丽,一个高丽不够就再加一个交趾,一个交趾不够就再加一个暹罗…  

总而言之,通过对外族的占有和统治来满足我们中华民族的内部需求,转移内部矛盾,那才是小千岁的人生价值观念,也才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化眼光。  

所以说,只要把内部矛盾解决清楚了,自己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对外扩张,可是现有的内部矛盾是什么呢?这就有些让人头疼了。  

或许有人会说是贫富差距的矛盾,或许会有人觉得是阶级之间的矛盾,或许有人会觉得是对外的矛盾,但在朱厚照看来,要解决矛盾,首先就要发现矛盾,而要发现目标,首先就要确定目的受众。  

说句难听的,话糙理不糙的话,那群百姓,一辈子都没读过书,没有什么文化,也不可能参加科举,更不可能有什么政治地位,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话语权和政治参与权利,就算是他们有心对朝廷不满意,想要做出什么抄家灭族的举动,那也是有心无力的。  

都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殊不知秀才尚且还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地位,也有一定的人脉关系和金钱支撑,可纵使是这样的群体,尚且还是“三年不成”,更何况是这群百姓呢?  

根据后世的统计研究,平均每隔四十七年,才能通过农民起义来让王朝更替一次,意思也就是说,即使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农民百姓造反,却是书生的十多个倍,如此低的效率,你又指望这群百姓能够干成什么大事呢?  

这么一想,为什么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都会采取所谓的“愚民政策”,也就不难理解了,毕竟人傻了,没文化没知识,对于国家的安定自然也就更加的有利。  

要是全天下都是聪明人,都是有文化,有金钱,有权势,有社会阶级的人,那么天子这个封建王朝最大的地主,又还有什么优势呢?  

反倒是这群士大夫,这群官绅阶级,不但在自己的家里有钱有粮食,有土地,有自己的佃户和人力,有自己在朝廷里的代表人物,有自己的话语权和政治参与权。  

要是这群人有了贰心,想要造反,那对于国家的统治来说绝对是巨大的动摇和冲击,原因无他,你的敌人越强大,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自然也就越大了。  

所以说,虽然自己和这群士大夫嘴里每天都喊着“民为重而君为轻,社稷次之”,但涉及到根本利益和底线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够表里如一,去照顾那群毫无政治地位,不可能对国家造成任何影响的平头老百姓呢?  

那么自己为了巩固内部的统治阶级,维持后方的稳定,要做的必定就是拉拢这群有能力对自己造成冲击的人群,而不是那群对自己毫无威胁的老百姓。  

没错,就是这么的赤果果,就是这么的毫无人性,就是这么的势利眼,这么的虚伪,这么的现实,但没办法,这就叫做统治者,这就叫做逐利主义,这就叫做血淋淋的利益驱使。  

自己要想拉拢这群士大夫,要想让他们死心塌地的为自己卖命,要想让他们一心一意地为大明效力,为自己服务,最为行之有效,也是最现实的做法就是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满足他们的利益诉求。  

这群人寒窗苦读数十载,吃了无数的亏,吃了无数的苦,有的人散尽万贯家财,耗费家族中的无数资源,就为了考取一个功名,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而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  

难不成你真以为他们仅仅是为了一个所谓的名声吗?难不成你以为他们仅仅是为了一个所谓的社会阶级吗?难不成你以为他们仅仅是为了一个所谓的光宗耀祖吗?  

非也,人家寒窗苦读数十载,为的不就是获取高官厚禄吗?为的不就是出人头地吗?为的不就是赚取无数的利润吗?为的不就是通过自己的官职来庇护自己的族人,让自己的家族兴旺发达吗?  

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自己要想抓住这群士大夫的心思,要想让他们一心一意的也自己服务,那自己就要满足他们的利益诉求,给他们他们想要的东西,这才能牢牢的抓住他们。  

试问一下,这群读书人读了这么多年的书,真的就一点礼义廉耻都不知道吗?真的就丝毫的家国大义都没有吗?真的就不想为了自己心中那些虚无缥缈的理想和信念奋斗终生吗,真的就不想做到所谓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吗?  

如果有的选择,谁又愿意做一个贪官污吏呢?如果有的选择,谁又愿意遗臭万年,死后还要被人戳脊梁骨呢?如果有的选择,谁又愿意做一个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呢?  

但是没办法,官员也要生活,也要开支啊。  

每逢年过节,官场之上的迎来往送你不能少吧,对于自己的恩师,自己的亲族,自己的家人,你肯定要照顾一下人家吧?甚至就像是李东阳,像是马文升,像是王鳌这样的顶尖大臣,他们就算是想要清正廉洁,想要两袖清风,那也是无能为力啊。  

你总不能奋斗了一辈子,就连同僚之间娶妻生子,同僚之间宴请宾客,你都要从家里拿钱吧,那样的话,你读书,你做官,你奋斗的意义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