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两军对垒(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黑山山神庙。  

经过商奎派来士兵的修理,现在俨然一个新神庙。  

许颜是黑山关隘一个小家族的子弟,他们这一家,有一家族怪病。每代必定有一人生得这病。  

得此病的人,活不过25岁。  

在许颜这一辈,这病落在了他姐姐身上。  

他姐姐再过一月,就是25岁生日了。  

这生日,就如一道勾魂索。  

家中找了不少名医,病情没有任何好转,反而是越来越严重。  

家中已经不奢望了,已经开始准备后事。  

昨日许颜听说大将军到黑山山神庙有所收获的事,今日便来了这里一趟。  

来这山神庙祈福,希望能够保护他姐姐。  

不管成不成,来这里也不会浪费什么,试一试总是好的。  

许颜带着家丁进了山神庙,点上香,恭敬地供奉上去,然后虔诚地跪在山神庙前祈求。  

家丁只是在一旁看着,对此他们自是不信的。他们毕竟和许颜不一样,小姐与他们,也只是主仆关系而已,并无感情,死活他们也不会在意。  

许颜是抱着试试的态度,但既然是来求了,他必须要十分虔诚,若是心不诚,他就没必要来了。  

与此同时,在俞佳关的姜逸突然感觉到自己识海之中的法力瞬间少了三分之一。  

法力值少了,这说明有人的诚心获得了山神庙的认可,答应帮对方办事,所以,法力才会用去三分之一。  

人人皆去拜神,并不是人人都能灵验的。若是那样,那神庙完全成了凡人的摇钱树了。  

需要有诚心,诚心这东西,来拜神的人,还真没有几个有。  

这么快能够有人获得山神庙的认可,倒是让姜逸意外。  

“就是不知道帮忙的效果什么时候才能够收到。”  

姜逸不知道帮这一个忙,能否让他的法力达到人级。  

在那三分之一消失后,他发现自己的身体在自主吸收灵气。很缓慢,除了他自己,根本不会有人知道。  

随着灵气被吸收,他失去的法力值在缓慢地得到补充。  

按照这补充的速度,两天左右,就可以把这三分之一补足了。  

姜逸这边心情大好,但此时,有一人的心情可谓是糟糕透顶了。  

此人便是率领安乡公国大军前来俞佳关的司马觞。  

他在刚到霞云关时,便得到先锋部队之中回来的人禀报,俞佳关已经丢了。  

他派了五千人在山开道,率先抵达了俞佳关。到了俞佳关后,暂时听候杜明的。  

昨天俞佳关被进攻时,先锋官在俞佳关开关投降之时,逃出了俞佳关,赶回来禀报。  

司马觞得知这消息,大为恼怒,立刻让三军停下来休息,准备明日去俞佳关找姜逸夺回俞佳关。  

司马觞看着手里这几行字的档案:  

姜逸,年龄未知,应该不超过二十五。与平阳郡主进京,后来疑是杀死秦滔之子秦冲,后秦滔复仇之时,反被屈鞅击杀,并曝光秦滔勾结他国,姜逸被举我代理大将军,统兵与我国交战。姜逸实力,应该接近宗师。  

“接近宗师吗?只怕就是宗师,没有宗师实力,如何轻松杀上俞佳关,一招便擒拿了杜明。”司马觞自言自语道。  

一个不知道背景,不知道功夫根底的宗师,司马觞可没有信心胜过。  

他是不久前才突破宗师的,自己有多少斤两,还是清楚的。  

要胜姜逸,必须要靠军队的优势。  

现在姜逸虽然新收了五万战俘,但这不会增强他的实力,反而会成为他的累赘。  

姜逸需要留人看守五万战俘,士兵数量必然比不过司马觞的。  

在加上姜逸这才统领三军不到一月,司马觞认为,他的军队的战斗力也不会有多强。  

这种情况下,姜逸军队这方面,无法与他的大军交战,而他要做的,只需要拖住姜逸就行。  

他推测,姜逸的实力应该比秦滔低。不然,屈鞅也不会出手。  

只要不比秦滔厉害,他就能拖住。  

一天时间,转眼即逝。  

第二天,俞佳关北大门外,司马觞率领大军三十万,来到关前叫阵。  

姜逸让陈馨儿的军队留守城内,自己率军出城。  

昨天攻城,太快了,他的军阵尚未发挥效果。既然司马觞如今送上门来练兵,岂能错过。  

俞佳关外,两军对垒。  

司马觞打马上前,冷声道:“姜逸可敢出来一见。”  

“有何不敢。”姜逸笑着打马出阵。  

看到姜逸出来时,司马觞心中不禁感慨:“果然是好年轻。”  

之前毕竟只是看档案,现在见到姜逸的模样,他还是难以置信。  

“姜逸,你作为太浩公国大将军,做出这等不讲道义之事,怕是有失身份吧!”司马觞冷声斥责。  

“有何身份?你我是敌国,自然是敌人,自然是尔虞我诈,用尽手段,你司马觞行军多年,难道你的那些胜仗,是靠道义赢来的?”姜逸嗤之以鼻。  

“好伶俐的口舌,看来多余废话也不必了。今日你交出俞佳关,我不趁你掌兵不久,对你进攻,给你三月时间练兵。不然,就别怪我欺人太甚了。”司马觞道。  

“哈哈哈…”  

姜逸忍不住仰天大笑,笑声在两军阵前一直回荡。  

“司马觞,你难道认为,我的这些兵,现在不是你的对手吗?”姜逸反问。  

他没想到,司马觞如此自信,自信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