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来了(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谭指挥使,有何消息了?”  

这时候从外面传来一道声音,随后在外面走进来一人,一副文人衣衫,手里还攥着一把折扇。  

谭纶看了一眼来者微微皱眉,但是还是回答道:“贼军到芜湖了,眼看着就到太平,阮先生,我看趁着贼军没到,你还是赶快离开太平吧!”  

进来的不是别人,名叫阮大铖,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士,原本是东林,后来投靠魏忠贤,押宝没压对,随着魏忠贤的倒台,阮大铖也被崇祯给一脚踢开,这一踢,崇祯在位这些年,阮大铖也没捞到个一官半职。  

但是阮大铖有个好同党,名叫马士英,当初马士英得到阮大铖的推荐,现在阮大铖丢官去职,而马士英仕途顺畅,最后又提携着阮大铖。  

这是有此原因,阮大铖才出现在谭纶的身边。  

谭纶很少反感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但是作为一个武将他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是听之任之。  

阮大铖听了谭纶的话,就是一板脸,有些恼怒的说道:“谭指挥使,尔是何等意思?可是说阮没人是那等贪生怕死之徒?”  

谭纶可没心思与这等酸腐之人斗嘴,赶紧拱手告饶道:“阮先生,是在下唐突了,这厢赔罪了,我的意思是太平即将接战,乃是战乱之地,为了阮先生的安全,您还是去应天吧!”  

阮大铖看到谭纶道歉,脸色这才好一些,挺胸抬头,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无妨,阮某人与谭指挥使共守太平!”  

好一番慷慨激昂,可谭纶在心里是直叹气,阮大铖都这么说了,他也是在没办法劝了,也就随他去了!  

谭纶指挥手底下的将士准备守城,本就只有六千可堪使用之兵,随后又在城里召集了数千青壮一同守城。  

谭纶也没什么时间去管阮大铖在干什么,在组织好守城队伍的第三天,农民军的前锋终于来到太平府城外的江面。  

大明为防止李自成继续东进攻打应天,所以试图在太平拖一拖农民军,至少能让应天有个准备。  

至于农民军是不是去浙江,这事可不是大明那些官员所考虑的,很多年了,浙江几乎已经脱离大明统治,那里有一个独自运行的王国。  

甚至还有好多人希望李自成带兵打下浙江,好给那个浙江不开眼的玩意一些教训。  

农民军先锋队,率先抢占滩头,然后立起赢寨,为后续部队的到来做好安排。  

只有几千人的谭纶,自然是不敢出城袭扰,现在对于能不能守住太平城他都没有什么把握。  

农民军先锋队浩浩荡荡,将船一艘艘的停在港口活着是岸边,然后各处收集材料,构筑大营。  

第二天上午,谭纶站在城头,看着一夜之间被搭好的大营暗自咋舌的时候,就听见一阵沉闷的号角声在农民军大营里响起。  

再过了约莫一刻钟,就见长江之上驶来一艘大船,大船的桅杆之上挂着一副“顺”大旗,还挂着一副黄龙军旗,随风摇摆,缓缓停在河边的港口上。  

谭纶知道那是个叛军大人物的船,至于是何等大人物他不知道。  

随着农民军大船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军赶过来,然后上岸,住进大营。  

农民军越来越多,太平城内的气氛也越来越紧张,谁都不傻,很简单的事情,对方无数大军,自己这边几千守城的战兵。  

即使这城墙再厚,再高,可是架不住对方人多,有那么一种,一口气就会被淹没在人潮里的感觉!  

“兄弟们,不用怕,一群土腿子而已,咱们官兵从西面到东边,没什么害怕的,咱们城高墙厚,贼军奈何不了我等!”  

谭纶开口稳住形势,也是加油打气,无论如何得把士气给稳住。  

谭纶的话还算有些用途,至少没让事情变得更坏。  

就在这时候,农民军大营拦门打开,从里面飞奔出一匹快马,上面端坐一人,后背上背着一面白旗,冲着太平城而来。  

农民军大营距离着太平城不过五六里,几乎就是眨眼的功夫,挂着白旗的一人一马飞奔到城下。  

一勒缰绳,马儿前腿腾空,律律的嘶鸣,待稳住坐下马,那骑士仰头看向城头喊道:“城上面的人听着,我家新王有好善之德,不愿伤尔等性命,尔等若是明其形势,出城投降,新王愿饶你们一命,保太平城太平,不伤一人,不抢一厘。  

若是尔等还思反抗,就让你们见识见识我军神威,让你们成这刀下之鬼!  

降还是不降?”  

马上之人声音洪亮,整个城头都听得清清楚楚,话说这一番劝降的话,倒也动摇续许多官兵的心,这人数比,根本就守不住城,为保命,不得不心思活络些。  

谭纶站在城头哈哈大笑:“好个贼子,胆子不小,竟然敢来此劝降,回去告诉你们那贼头,他这是痴心妄想,我大明已集聚百万之兵,不日就将来到,倒是反要将你们杀的干干净净!  

赶紧洗好脖子,等着挨爷爷这一刀吧!”  

马上到汉子,轻淬一口打马而回。  

谭纶这番话自然是乱扯,但是城上的士兵不知道援军的真假。  

毕竟这时候官兵天然有心里优势,总是会认为官兵无数,反贼再多也是有数的,跟官兵没法比。  

“兄弟们,好好守城,倒时候别人援军笑话咱,要是守住了城,各个都有大把银子拿,运气好了还没准弄个官当当,想不想当官?”  

“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