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立炉炼铁(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丁有铁搓着双手,憨厚的笑着,站在李温面前。  

他身后跟着个高个瘦弱汉子,四十多岁的样子,黑面庞,挂着些许胡茬,站在那里一句话不说。  

“李东家,这就是我跟你说的那个,我二姨家的表哥,叫杜大远。之前他炼过铁,知道那里面的道道!  

快,表哥,给李东家问好!”  

丁有铁回身一扯黑面汉子,那汉子这才微微一点头,“李东家好!”  

然后继续一句话不说。  

“李东家别见怪,我这表哥啥都好,手艺也没得说,就是话少,不爱说话,您担待!”  

李温摆摆手,表示无碍。爱不爱说话都是个人性格,只要手艺拿的出手就行。  

李温本来正在写书,他得了黄宗羲的提示,感觉很好,也在心里问了自己,为何不写出一本书,把自己想法,应该是后世的思想给写出来,传递给这个时代的读书人,说不准自己也能成个大思想家。  

由此李温就着手写起书来,而黄宗羲也学着朱之瑜,结庐习外物之学,已经有些日子不再登门。  

也就是这时候炼铁的事有了进展,丁有铁将他表哥介绍过来,助李温炼铁。  

些许功夫,张淮殷也从外面走进来,“东家,你叫我?”  

“老张,我与你介绍,丁掌铺给介绍个人,他表哥,会炼铁!”  

“哦?那感情好。”  

张淮殷进门之后简单打量一番杜大远,又问了问一些炼铁的问题。  

杜大远皆能回答上来,看的出是个有手艺的人。只是除此之外,其他多余的还是不说一句话。  

张淮殷也是着急,他一直为这炼铁的事着急,自家的铁厂一直荒着也不是办法。  

如今终于有个炼铁的好把式,就想着把这件事赶紧落实,因此提议去漓渚关张家铁厂去看看。  

张淮殷带着李温,丁有铁,杜大远,还有杜大远得三个徒弟和几个家将,一行人直奔漓渚关。  

漓渚距离绍兴不到三十里,但是距离三山所有些远,一行人用了两个多时辰才到此处。  

张家铁厂,曾遭大劫,各种房屋已经被推到焚毁,炼铁用的土炉也被扒掉,整个区域可谓一片狼藉。  

杜大远到了地方依然是一句话不说,却是捡起矿石细观。  

明时把矿石炼成铁可分成四个阶段,造炉,选矿,熔炼,锻造。  

炼铁炉并没多复杂,选取粘土,制成泥砖,然后围而成炉,一人左右高,下留通风口,用来鼓风。  

因为当时炼铁温度达不到,所以都是用木炭,然后炼出来的也不是铁水,而是熔岩状。  

第二步选矿,因为炼铁的温度不够,所以用的都是矿沙,大的矿石根本炼不出铁,所以选矿一般都是把矿石弄成矿沙。  

第三步就是熔炼,在熔炉中放一层木炭,放一层矿沙,直到放满整个熔炉,接下来就是烧了,不停的鼓风,不停的在炉上加木炭,直到炼铁完成。  

最后一步是熔岩状的铁质从熔庐中取出,然后用铁锤不断捶打,加热再捶打,把剩余的杂质打掉,最后才是较纯的铁。  

“杜师傅,这矿如何?”  

“不错!”  

李温还以为说到杜大远的专业,他能话多些,可还是像个闷葫芦,蹦出两个字,之后,继续看矿石,看地势。  

转悠了近半个时辰,杜大远这才开口说话。  

“李东家,我看过了,矿石不错,随时可炼,只是这山中无多少树,取炭难些,其他并无难处!”  

杜大远三两句话,把现在情况说的清楚,然后静静的看着李温,等他拿主意。  

作为一个理科生,炼铁的理论李温是知道的,可具体就没操作过,换句话说用嘴炼铁,每人比得过李温。  

“木炭?为何不用焦?”  

李温说出焦字,杜大远眉毛一挑,眼神中露出一丝诧异。  

焦也就是焦炭,在明代时已经有了炼焦的工艺,就是将煤炭干馏,温度达到八百五十度以上,就可炼出焦炭,焦炭的温度更高,燃烧时间更持久,是炼铁最好的提供热量的来源。  

“焦,也得炼,也需木炭!”  

“我知道,只是在这山中炼铁运来运去麻烦,以我之意,反正这山上铁厂已经荒废,莫不如在山下寻一处好地炼铁,只需把矿石运下山而已,其他东西,也更容易买到,总是要比在这山上炼铁来的容易!”  

杜大远听后却是没说话,算是认同了李温的方法。  

李温知道炼铁,还少不了一样东西,石灰石。石灰石可以帮助使在炼铁的时候铁与杂质更好的分开,所以运输方便对于炼铁至关重要。  

在漓渚关附近有个店口镇,镇子不大,也几乎是靠着漓渚铁矿过活,烧炭送炭,磨铁沙,或者搞运输。  

李温看中这地方,交通发达,距离绍兴不远,各种东西运来也方便,所以他就在此处置了一块地,准备炼铁炼焦一起搞。  

有银子就是万能的,接下来一段时日,李温置好土地,在当地招起民壮,工钱给的足,还,还管饭,来应征者众。  

然后马上就修房子,盖棚子,建高炉,立起炼焦炉。  

一时间整个工地惹火朝天,这时候陈俞嗔的货局大车发挥了作用,一车一车的各种应用之物也纷纷运来。  

半个月之后,第一批焦完美出炉,一共差不多上千斤。  

有了焦炭,马上就开始炼铁,几十座炼铁高炉纷纷点火,一时间火焰发出的“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