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家将已成(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邢麻子没想到老柺能回来,老头也没想到自己能活下来。  

郑三斤掌着舵,将被炸坏的老闸船带回定海。  

定海在后世的舟山群岛,在舟山群岛里有个佛渡岛,在佛渡岛上有个著名的港口,双屿港。  

要说起双屿港可是大名鼎鼎,在十六世纪全球贸易的促进下,此地是当时亚洲最大的贸易基地。  

但是在最大的贸易基地的名头下,面对的却是大明王朝的海禁政策,换言之,双屿港就是当时亚洲最大的走私基地。  

嘉靖二十七年四月,时任提督浙、闽海防军务,巡抚浙江的朱纨,遣都指挥使卢镗,海道副使魏一恭等,率战船380艘、兵6000余,进击双屿港,焚艇35艘、舰42艘,擒海商头目李光头、许六、姚大等,毁所建营房,尔后官兵以木石填塞双屿港。  

自此双屿港没落,化作一处荒岛。  

两年前邢麻子被十八芝从福建外海赶跑,不得已来到双屿港,将此地作为自己的新据点。  

老头与郑三斤回来,着实也是出乎邢麻子的意料,自然是高兴,大庆三天。  

郑三斤救了老头和船上众海盗一命,地位大涨,甚至邢麻子给了郑三斤一条大船,加入海盗,从此开起掠夺生涯。  

哪知天有不测风云,郑三斤与老头在一次抢掠中失去联系,连人带船消失的无影无踪。  

经过邢麻子派人多方打探,有消息称郑三斤一船三十多人,皆被临山卫的官兵剿灭。  

虽然不知为什么郑三斤等人会遇到官兵,但事已至此,邢麻子也无他法,自古民不与官斗,即使心中悲痛,却也无可奈何。  

说来也巧,半年过去,邢麻子又听得消息,郑三斤与老柺并非官兵所杀,而是被一个商人所杀。  

原来郑三斤逃军,被官府下了画像追逃,郑三斤等一众海盗,被李温与陈俞嗔灭掉,把好处送给了张百户。  

张百户带着海盗首级领赏,验尸官一查验尸首,认出郑三斤正是画像上的逃军,逃军的案子算结了。  

远在福建的郑老傻也接到了消息,伤心之余,还是得安排剩下的两个儿子勾军。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作为郑三斤的父亲,郑老傻听到个消息,说自己儿子并不是被官兵所杀,而是做了海盗,被一个叫李温的商人杀的。  

这消息越传越玄乎,越传越离谱,说什么的都有,什么一个商人手持青龙偃月刀,手劈一百海盗。也有传商人被关二爷附身,上演单刀赴会,斩杀一窝海盗。  

不过乱传归乱传,海盗死于姓李的商人之手却是没变。  

邢麻子得此消息,勃然大怒,官兵自己斗不过,一个商人,自己却还灭的了!  

李温自然不知道自己杀海盗,引起了麻烦,这事过去约有半年,早已经不放在心上。  

如今李温的家将训练也算是有模有样,至少列队快,走起路来也能成行成列,左转右转也能整齐划一,没有转错的。  

刚开始的一百三十多人,最后只剩下九十多人,留到最后的人,身子壮,脑袋也算聪慧。  

原本冯把头是想着教这些家将一套刀法,不过被李温否决了。  

刀剑这种冷兵器,在战争中马上就要走上灭绝,自己没必要让自己的家将还练刀法,虽然现在自己还没能力用上火器,但不代表以后用不上。  

李温决定每个家将配发一杆长矛枪和一柄短刀。自己深知这长矛好用的很,也是给未来拼刺刀打好基础。  

凭借自己的战斗心得连夜写了一份长矛要典一书,此书讲解该如何使用长矛,如何相互配合。  

李温将家分成三人一组,三人互相配合使用格挡突刺。  

三组一个队官,队官传达命令,进行指挥,这一队也就是十个人。  

三个队为一排,因为训练的时候,三个队站在一排,索性三个队就称为一排,每排一个排官。  

李温所有的家将凑出来三个排,从其中选出表现好的三个人,作排官。  

李温的佃户老周把自己的二儿子,硬是送来,让他跟着李温学些本事,保护李温安全。  

李温推脱不掉,让周老二跟着训练,还别说,周老二很是灵透,训练时学得又好又快,最后当上了排官。  

练过队伍,马上就练长矛,用茅草扎成假人,一组三个人配合着扎假人。一段时间后,进行真人对抗,也就是将手里的长矛,换成木棍,一头绑着棉布以防伤人。  

家将就这么手持木棍,进行训练。  

如今家将训练已成,自然是要带出去试试。  

李温将目光转向三山所的卫所,也就是旧城。  

之前提到过,三山所的旧城城门都不知道跑哪去了,城墙也差不多只剩下一半,另一半让百姓都给扒掉取砖造屋了。  

在李温看来,有没有城墙不打紧,府邸在就行。  

三山所是千户所,在旧城里面自然有个千户所驻地,原来是屯兵的地方,现在早就不知道落在谁的手了。  

而李温的目的就是,把那驻地拿回来,如今自己已经是个百户,三山所最大的官,自然要拿回驻地,驻兵。  

李温亲自带队,九十多家将,排成三列,随在后面。  

为了美观,李温特意订做了家将的服装,用上好的松江布,一匹布近七钱银子。  

这服装不似长袍,更不是胖袄,上衣是直领褂子,前面一排纽扣,长度齐腰,两袖贴身,不似阔服那般宽松。  

下身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