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杭州毛府(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远在东江皮岛的毛文龙自然还不知道,袁崇焕已经将矛头对准自己,他还在等待着李温的粮食和铁料。  

而李温这时候却正为毛文龙的铁料发愁,只怪自己当时托大,一口答应毛文龙,为他弄铁料,如今通过陈俞嗔一打听,才知道一切没那么简单!  

原来陈家只做丝布和成衣有关的这些买卖,其他的比如粮铁物件这类都不涉足。  

而这绍兴排在前面的沈家和张家却不同,有钱的大户人家,各种买卖都做,按陈俞嗔的意思,李温若想弄到铁料,就得与沈家和张家打交道,除非李温不在绍兴,去其他地方弄,简而言之,在绍兴做偏门的买卖就绕不开沈张两家!  

李温翻过来调过去,也没想出更好的办法,趁着这段时间,他将卖掉皮货和人参的银子,凑出来五千两,拿出三千粮又从吴大财主那里提了三千石粮。  

当初毛文龙说过自己是杭州钱塘人,李温还说要为毛文龙带家书,可是最后也不了了之。  

如今已经知道毛文龙是杭州人,自己也离着不远,若是不去走一趟,显得不够礼貌,最后李温放下烦心事,带着赵老道,打马直奔杭州。  

杭州是个好地方,不是小城可比得了的。  

宋代词人柳永曾经写过一首望海潮来夸赞杭州,词曰: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  

虽然这首词描写的是宋代的杭州,可如今的杭州亦不逞多让,甚至更美更繁华!  

经过打听李温得之,毛文龙出生在杭州钱塘,可在他九岁的时候,他父亲毛伟身故,所以母亲就带着他们哥三个,在舅舅沈光祚的身边生活。  

毛文龙母亲沈氏的家族很不简单,沈家乃杭州望族,有“杭州甲族,以沈为最”之称,由此可见一斑。  

后来沈光祚升官,而毛文龙随着母亲弟弟一直生活在杭州,直到二十九岁那年离家。  

如今毛文龙官拜平辽总兵官,也可谓光宗耀祖,在杭州的家也修的气派,毛文龙的发妻张氏带着毛文龙与辽东小妾生的儿子毛承斗生活在这里。  

踏入杭州城,李温就被这里的繁华所惊诧,这是他来到大明朝,第一次来到大城市。  

大城市的光怪陆离,无不吸引着李温,可是他却来不及观赏杭州之富庶繁华,与赵老道经过打听,不费吹灰之力就寻到毛府。  

高墙大院,朱门紧闭,所有富户的宅子都修得差不多。  

李温上前叫门,侧门的门板上有一块活动的木板,巴掌大小。  

李温轻轻敲门,很快那门上的木板被拉开,里面出现一双黑不溜秋的大眼睛。  

“你们是谁?干嘛来的?”  

门内大眼睛语气略有不耐烦。  

“在下李温,从绍兴来,前些日子刚从东江皮岛回转,见了毛帅,所以想着来毛府探视!”  

里面的人显然一愣,让李温稍等,“啪嗒!”一声将木板拉回去,接着就听见门后面响起离开的脚步声。  

也就是片刻的功夫,侧门被推开,一个身穿黑衣布帽的老头,管家模样,走出来,打量了一下李温与赵老道二人。  

“你等可真见到了毛帅?”  

李温赶紧点头称是,那老头一摆手,说了一声:“进来吧!”  

李温与赵老道跟着就进了毛府,穿堂过院,来到正院,走进厅堂,那老头一伸手示意,“二位现在在这里稍作休息,我去唤来二爷!”  

丫鬟呈上热茶,李温和赵老道简单的打量着前厅,红木家具,作花草木雕等点缀,铮明瓦亮的石板地,几乎都能映得出人影。  

就在这时,从外面走进一中年男子,身后跟着刚才的老头。  

看那中年男子的面相与毛文龙有几分相似,又联想起刚才老头说请二爷,想来这就是毛文龙的二弟毛仲龙了。  

那毛仲龙一进屋,客气的一拱手:“二位久等了!”  

李温和赵老道赶紧起身回礼,毛仲龙也没多说其他话,转身就坐到主位之上,这才继续说道:“听闻二位刚从皮岛回转,还见到了大哥,可有此事啊!”  

毛仲龙语气平淡,没有什么感情色彩,说的好像一切跟自己并无太大关系一般!  

“确实如此,毛帅曾还想让我带一封家书来的,可是走得匆忙,也就没来得及!”  

“哦…那大哥可带回话来?”  

“毛帅只是提起思乡之情,还说起少爷年前写了信,让他更想家!所以我就过来拜访!”  

说完此话,毛仲龙态度却陡然变好,表情也变得柔和起来。  

李温想了想,可能是这个二爷把自己当做了招摇撞骗之人,当自己说起毛文龙儿子写信的事,此事只能是亲近人才会知道,所以这二爷才相信起李温。  

“敢问公子尊姓大名?不知大哥可还好?”  

“在下李温,月前带着一船货去了东江,毛帅现在安好,就是岛上的日子有些苦,缺粮少物的!”  

毛仲龙深有同感般的点点头,“大哥曾经也来信说过,不过我等在这里也是无能为力,还得靠李公子多多帮忙!”  

随后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