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册封大夫(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册封的日子到来了。  

这一天,魏相早早起床,洗漱着装。  

作为大夫,魏相头顶的冕冠是玄冕,由于是最低级的下大夫所以冕上的旒珠只有两串,每旒贯玉两颗,都位于头前方。  

想想后世天子们头顶那一串串华丽的冕旒,魏相只能在心中感慨一句“同志还需努力”。  

今天的魏相穿着玄色上衣,下裳则是一条绣着一章花纹的纁裳,腰间系带上是一个精巧的青铜带钩,身侧是一把钢制宝剑。  

站在青铜镜面前,魏相看到了一个年轻英武,雄心勃勃的男子汉。  

每一个男人似乎都有一种蜜汁自信那就是觉得自己帅到掉渣,但此刻魏相从范曼和兰茹眼中露出的迷醉眼神就能做出判断——本大夫是真的很帅!  

笑着将自己的两个女人搂在怀中,用力的各自亲了一口,魏相在一阵娇嗔声中大笑出门,登上马车。  

府邸门口,魏绛、魏锜、魏颗带着众多魏氏家臣悉数而至。  

宗主魏绛走了上来,用力的拍了拍魏相的肩膀:“相弟,你是我们魏氏的骄傲!”  

魏相笑着朝魏绛拱了拱手:“请宗主放心,我必不会使魏氏蒙羞!”  

半个时辰后,晋国宗庙。  

看着大步迈进来的魏相,许多晋国的卿大夫脸上都露出十分复杂的神情。  

两年不到的短短时间,从一位籍籍无名的士人获封晋国大夫,成为真正意义上晋国统治阶层的一员,这绝对是一个堪称传奇的成就。  

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对魏相心服口服,不少人目光之中流露出来的是不屑和鄙夷,毕竟在他们看来魏相只不过是一个依靠着赵氏上位的幸臣!  

无论带着怎么样的心思,在场的所有卿大夫们依旧遵循礼节保持沉默,听着年迈的晋国祝宗将一份祭祀列祖列宗的祭文念完。  

这份祭文晦涩而冗长,核心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告诉不知道是在天上还是地下或者压根就已经不可能再有意识的晋国历代祖宗们知道,他们的后代姬黑臀今日又册封了一位新的大夫!  

“…今赐魏相封地于太行,地六十里,可建城而安民,城名曰——夏邑!”  

《礼记·王制》之中曾言:“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从这个角度来说,超过五十里(含五十里)在内的封君应该都属于被周天子册封的对象,但正如众人所知这个时代乃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因此各大诸侯经常将超过五十里甚至是上百里的土地分封给麾下的卿大夫们,也就有了太史公在《史记》之中记载的:“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  

至于夏邑这个名字…在华夏邑、中邑、诸夏邑等名字被父叔兄三人组连续否决之后,魏相随口一说的夏邑反倒成为了三人组众口一致赞成的选择。  

虽然这个名字和夏朝有关,但夏朝灭亡已经千年,也就没有什么忌讳。  

魏相恭恭敬敬朝着面前的晋侯拜倒:“臣多谢君候恩典!”  

从今日起,魏相就不再是魏氏之人、也不是赵氏之臣,而是晋国之中刚刚成立的新宗族“夏氏”之宗主。  

所以魏相今后又多了一个新的名字,那就是“夏相”。  

中行林父略微有些疑惑,对着身边的郤缺轻声道:“为何是六十里而不是五十里?”  

郤缺脸上笑容不变,淡淡的说道:“听说宫中府库最近突然莫名其妙的多出了十万钱。”  

中行林父哑然片刻,有些恼火的说道:“十万钱便能换十里,那以魏相售卖人参之丰厚收益,再过个十几二十年岂不是要成为大晋第一大家族了?”  

就在郤缺和中行林父窃窃私语的时候,晋侯已经伸手将魏相扶起。  

这位明显精神和身体都极为衰弱的晋侯微笑道:“大夫,今后也须忠君爱国才是。”  

魏相心里明白这位晋侯在说些什么,沉声道:“请君候放心,臣必不负君候厚望!”  

接受宝册印章,魏相转过身来,面对宗庙之中的众人。  

郤缺重重咳嗽一声,朝着魏相拱手为礼:“恭喜魏相大夫。”  

这一刻,无论是和魏相有仇还是没仇,所有在场的晋国卿大夫同时拱手,出声:“恭喜魏相大夫!”  

这是整个晋国卿大夫阶层对魏相的接纳,也是魏相朝着自己改变这个世界目标迈进的一大步。  

册封仪式到此宣告结束。  

晋侯刚刚离开,魏相就被一群晋国大夫们围住了。  

“恭喜大夫,贺喜大夫,老夫有一嫡女年方二八刚刚及笄,不知大夫是否有意纳妾?”  

“大夫,关于人参之事老夫有一些想法,不知可否合作一番?”  

“大夫,听说邯郸那边最近似乎新造出了一批质量惊人的兵器,不知大夫…”  

一阵喧闹声中,魏相俨然成为了所有人的焦点以及那个被众星捧月的对象。  

士会和赵朔的联袂出现帮魏相解了围,众多犹如苍蝇一般在魏相耳边不停嗡嗡的大夫们这才心不甘情不愿的散去。  

士会板着脸,但眼底深处还是忍不住带着笑意:“很好,很不错!”  

赵朔的话则更加直接一些:“赵氏两百工匠即刻出发,争取用最快的速度抵达龙邑。”  

魏相闻言颇为惊喜,道:“多谢外舅夸奖,多谢赵孟相助。”  

赵朔笑了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