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登基称帝,与世皆敌(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传统的骑射,到热武器的展示,无不让人惊奇。  

随后出场的是坦克营,钢铁战车一出现,就让蒙古人啧啧称奇,强大的防护力,以及猛烈的火力让人看着就胆寒。  

最后是炮兵出场,有着数百步甚至一两里远的精准打击,万全震慑住了所有观礼的人,一座山头万全被打的面目全非,土质都松了许多,让这座山头都变矮了。  

观礼的使者们感觉,刘元昭的实力很强,单独的一个部落,无人是刘元昭的一合之敌。  

刘元昭称帝,却是与世皆敌。  

土谢图汗部第一个向刘元昭宣战,他不承认刘元昭的帝位,不认可刘元昭统领察哈尔部。  

他只承认林丹汗的儿子额哲为蒙古大汗。  

恰在这时,准噶尔部的首领巴图尔珲台吉汇合和硕特部的鄂齐尔图汗与刘元昭宣战。  

同时期,漠南蒙古诸部对刘元昭宣战,皇太极也是宣战,崇祯也是斥责刘元昭为反贼,与刘元昭决裂。  

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包围圈,四周都是敌人。  

不过在刘元昭看来也就是雷声大雨点小,漠南蒙古诸部刚和他刘元昭血战一场,根本不会出兵。  

皇太极在与刘元昭一战之后退回辽东,开始休养生息,因为没能达到预期目标,皇太极开始进行内政革新。  

他觉得自己输在文化上,刘元昭为汉人,知道的东西多,所以他决心鼓励族内子弟学习汉文化。  

他已认识到发展文教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说不能认为不读书不会误事。  

规定从天聪六年(1632年)起,凡贝勒大臣子弟年十五以下,八岁以上,俱令读书。  

他派人丈量土地,将“各处余地”归公,发给民户耕种,不许旗主、贵族再立庄田。  

又把原来每13名壮丁编为一庄改为每8名壮丁编为一庄,“其余汉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并下令编审壮丁,解放部分奴婢为编民。  

这些措施,使满族贵族的特权受到一定制约,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他极力学习汉族文化,命儒臣翻译汉字书籍。  

至于明朝自己还因为剿匪一事忙碌,国内灾情不断,也是无力出兵北上。  

可见刘元昭东边的敌人只是摇旗呐喊,不足为惧。  

真正有威胁的是西边的土谢图汗部、准噶尔部和和硕特部。  

如今刘元昭身在归化城,手中兵力有三万多,而归德城那边有兵力两万多。  

他觉得巴图尔珲台吉这边劳师远征,他可以防守哈密卫,以逸待劳,不足为惧。  

而他自己将领兵北上,与土谢图汗决战,先解决掉喀尔喀蒙古三部之一。  

喀尔喀蒙古前身即是鞑靼,15世纪末叶,元太祖15世孙巴图孟克(达延汗)统一东部蒙古后,将漠南、漠北原来各不相属的大小领地合并为6个万户,分为左右两翼。  

喀尔喀万户属左翼,共十二部。  

内五部居喀尔喀河以东,巴图孟克封授第五子阿尔楚博罗特。  

外七部居河西,封授幼子格埒森扎·札赉尔珲。  

巴图孟克死后,内五部逐渐南徙,清初编旗,属内札萨克旗(即内蒙古)。  

格埒森扎留居故地,仍号所部为喀尔喀,辖地逐渐扩大,据有漠北地区,清末以来逐渐成为外蒙古。  

随后就变成了喀尔喀蒙古的三大封建主——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  

札萨克图汗是察哈尔的大汗,也就是林丹汗的祖辈。  

刘元昭决定先统一喀尔喀蒙古,然后西进拿下卫拉特(瓦剌),进而攻打和硕特部蒙古和准噶尔部。  

拿下这一片蒙古,刘元昭就可以全力向东进军了。  

阅读明末夺天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