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时点(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谈一些重要话题要讲究时点,尤其是苏一帆想说重要的事情,而且不想对此展开细致讨论。  

如果在某个场合比如富春楼,估计虞长远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那时候苏一帆就要纠结了,有些事真的没办法解释。  

怪就怪苏一帆太年轻,有些见解真不是他这个年龄段应该具备的。  

所以,苏一帆选择离别之际,而且还是即将登上火车之际把自己想说的话,说给对方听。  

即便虞长远想问,如此短暂时间也说不清。  

苏一帆是虞娇的救命恩人,作为报答虞家为他也做了不少事情。  

苏一帆在如此短暂时间内解决第一桶金,全赖虞家所赐。  

苏一帆也不是不晓事理的人,再加上他与虞娇之间的关系,于情于理都应该有所回报。  

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帮助,不能一头热。  

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自己应该成为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此时交代几句话,给虞家一点助力,正当其时。  

虞长远握着苏一帆的手摇了摇:“又不是外人,有话尽管说。”  

斟酌一下词语,苏一帆务求简洁:“这些年大政方针还在讨论期,或许就在这几年,在发展方向上争论激烈。这一阶段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做出最明智选择,切记。”  

话语虽然简单,虞家是政治世家,虞长远听到苏一帆这番话,表情凝重。  

略一沉思,反问道:“如何选,何为最明智选择?”  

这话能回答吗?  

苏一帆最怕的就是对方咬住不放,非要问出个明细来。  

好在苏一帆有心理准备,不会把话说的太清楚。  

苏一帆只需让对方明白话语含义即可:“改革开放必将是大势所趋,一切阻碍将被碾得粉碎。站对了方向才能有前途,选错了方向嘛,嘿嘿......后果很严重。”  

话不多,却是历史结晶。  

看似简单几句话,那也要分对谁说,跟平民百姓说那就是一句废话。  

问题是虞长远不是平民,事关虞家前途命运,这个分量就不一样了。  

不管虞家以前处于何种状态,顺趋势则生,逆趋势必然被历史车轮碾碎。  

如同送礼,你给一个亿万富翁送去几百块钱,人家会看在眼里吗?  

如果换成穷途末路,饥不果腹的人,又是另一番景象,能不感恩载德?  

世间事纷纷攘攘,无论是虞长远亦或是整个家庭,难道就没有一点感觉?  

可话又说回来了,明天的事情又有谁知道,又有几个把握的准?  

对此,虞家也不例外。  

毫无疑问苏一帆的话给人以启迪,令人不得不深思。  

虞长远非常有兴趣与苏一帆促膝长谈。  

但是,场合不允许,火车不等人,他只能在自己大脑中捋出一个轮廓。  

前世苏一帆不知道虞长远此人,也就不知道虞家具体状况。  

但是,他却知道那场风暴,有人折戟,有人飞黄腾达,经不住大浪淘沙怨得谁来?  

不错,苏一帆无需把话说透,虞长远自己都能理解个大概。  

即便心中有疑惑,回去后他能不与家里长辈交流吗?  

这一类问题真的不需要说多少,苏一帆略一提点,虞家人便会分析通透。  

此事太过重大,虞长远压住内心想要详谈的欲望,等回家与父亲、爷爷慢慢谈吧。  

再说时间已经不早了,必须就此打住:“兄弟的话我记住了,深市那边都安排好了,如果需要,及时打电话。”  

苏一帆南下所有的事务,虞长远都安排好了。  

如果没有他的帮助,苏一帆到了南方也是两眼一抹黑,所有的事情都得从头做起,摸索前进。  

这也从侧面说明虞长远非常重视苏一帆此次下海,尽自己最大努力助他成功。  

虞长远是个聪明人,非常认同苏一帆那天的一番话。  

财官相依,如果苏一帆成功的话,无疑将对自己帮助极大。  

虞长远当然知道财官相依这句古老相传大道理,但是,在这之前他的理解有偏差,苏一帆那番话若醍醐灌顶,令他猛醒。  

这个财不是指自己的财相助,而是另有其财。  

正像苏一帆所说的那样,短时间或许没事,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道理虞长远知道。  

不是苏一帆多么明智,多么聪慧,实在是这家伙看见的太多。  

不错,不是每一个敛财者都会栽了跟头,至少苏一帆见过太多的人裁跟头,所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时候到了躲都躲不掉。  

一个成功者在合适的时间,做适合自己的事,所以他才是成功者。  

过了这个时,你所有的努力得到的不过是泡沫而已,甚至不排除换回来灾难。  

都说汉文化博大精深,大在哪里深在哪里?  

哪怕一个不起眼的“时”字,都透露出高深哲理。  

一个“时”字,一部周易反复讲述其中道理,所展现出效应几乎贯穿每个人一生。  

讲哲学,早在战国时期哪家学派没有哲学?烂大街了。  

只不过东方人没有像现代西方人那样,将之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学科而已。  

穿越人士所谓的优势,也不过是一个“时”字,知道某时发生点什么事情,占先机就是最大的势。  

可以说在虞长远心里,苏一帆已经不是外人。  

虞长远能亲自送妹妹来苏一帆狗窝,先不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