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朝野剧震(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可怜,可叹,一代英雄卢大将军,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久经沙场,杀敌无数的他,就这样被一道黑烟带去了地府。  

当然,陪葬的还有一位禆将,霍三兵,以及那位自称北狄左贺人的维涅夫。  

不过,卢铮死去时,却几乎没有一点儿痛苦,这也算不幸中的万幸。  

天临帝得知这一噩耗,是在十日之后。  

是日,天临帝一整日滴水未沾,粒米未进,整个人就像丢了魂似的,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卢铮的妹妹,当朝贵妃更是呼天抢地,以泪洗面,咬碎了银牙,誓要为哥哥报仇。  

朝廷上下,可以说是人心惶惶,谁也不知道,下一步,北狄人会不会大举南犯,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整个大幽朝可就岌岌可危了。  

卢铮活着的时候,或许对一些人而言,是很大的威胁。  

但如今他死去了,对于朝中的大多数人而言,却也并非什么好事。  

国不可一日无君,兵不可一日无帅。  

接下来,最迫在眉睫的便是大将军的人选问题。  

这个时候,天临帝还沉浸在痛失爱将的悲伤之中,所以,没有人敢去提这件事。  

但有些事你不去提,并不代表着你不可以去想。  

眼下,大幽朝忙着考虑这件事的人,很多很多。  

文武百官之中,谁都不明说,但大多数人都睁大了眼睛,密切关注着这件事。  

因为,这件事不仅是西北驻军的统帅问题,还涉及到储君的人选之争。  

原本卢铮在世的时候,三皇子罗钜绝对是争夺储君的热门人选,但眼下的话,可能就存在很大的变数了。  

可以说,卢铮一死,整个大幽朝的平衡格局立马被打破了,接下来,注定将会是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  

再说叶惊塘回到皇城后,便被暗香从户部衙门请回了家,因为,家里有人已经等了他好几天了。  

叶惊塘的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不过,他知道自己压根逃不出燕云郡主的手心。  

自己只是一介书生,而那燕云郡主,可是从小就练就了一身超群的武艺。  

回到家的叶惊塘,第一时间便见到了正坐在客厅里喝茶的燕云郡主,他感觉自己此时就像是一只待宰的羔羊,可怜而无助。  

是夜,燕云郡主在叶惊塘的府中住了下来,美其名曰培养感情。  

暗香和阿洛本就是恒王的人,因此什么也不好说。  

唯一感觉不舒服的,只有叶惊塘一人而已。  

不过,在燕云郡主的眼里,他的感觉并不那么重要。  

这天夜里,叶惊塘将房门锁得死死的,完了仍不放心,还用桌椅板凳将房门给撑住了。  

尽管如此,这一夜他还是睡得很不踏实。  

倒是那燕云郡主,睡在叶惊塘的隔壁,这天夜里睡得特别安稳特别甜。  

第二天一大早,叶惊塘顶着一对熊猫眼去了户部。  

反观那燕云郡主,却是神采奕奕,顾盼生辉。  

叶惊塘刚到户部衙门,便见自己的同僚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不知在议论着什么。  

待叶惊塘走近,他们又不约而同的停了下来,搞得叶惊塘很是奇怪。  

卢铮的死讯,叶惊塘是听那户部郎中高维远说的。  

自从一起去筹了趟粮草之后,现在这高维远跟叶惊塘可谓是忘年之交。  

但除了高维远之外,户部的其余官员跟叶惊塘却尿不到一壶去,在他们的眼里,这位六品主事太过年轻。  

而且他们打听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发现这位恩科的榜眼有什么大的背景,所以,他们选择将这位同僚忽略了,在这些官员的心里,无效的社交就是对政治生命的浪费。  

这些大人之所以如此议论纷纷,那是因为,这一日的早朝之上,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天临帝在早朝之上,竟然决定让三皇子罗钜出任大将军,并令西北驻军的副统帅冯旭升尽心辅佐。  

要说这皇子出任大将军,在历朝历代中也不是没有过,但这三皇子罗钜的脾气秉性,朝中大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母亲是贵妃,舅舅又是大将军,这三皇子从小便被宠溺惯了,脾气蛮横暴戾,也只有在自己的父皇面前能稍稍收敛一些,其余人的话几乎从来不听。  

叶惊塘后来听说,左相呼延嵩和右相何纶在早朝时,都向天临帝举荐了大将军的人选。  

这两位所举荐之人,虽说都或明或暗跟自己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但最起码都是军中久经历练的战将,所以这两位丞相也算得上是举贤不避亲。  

而天临帝让三皇子罗钜出任大将军,除了贵妃的因素之外,多少就有些疑心外人的意思了。  

当初之所以让卢铮做这大将军,除了贵妃在天临帝这边比较得宠之外,很关键一点在于这卢铮在一次与西戎人的战斗中受了重伤,自那以后便失去了生育能力。  

也正因为如此,膝下无子的卢铮一直很得天临帝器重,一步步从一名偏将走到了大将军的位置。  

关于让三皇子出任大将军的事,既然天临帝已经定了,下面的群臣也不好说什么,只能高呼皇上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云云。  

正是因为早朝时的这件事,让原本死气沉沉的户部衙门变得有了些生气,一个个心态各异的交头议论。  

再说那卢铮的尸体,被戍边的将士运回了皇城。  

天临帝为这位爱将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葬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