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发展谋划(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此时已经到了二月中旬,不久董卓胁迫刘协迁都长安,又驱迫洛阳百姓数百万口同行,并下令将洛阳的宫殿、官府、民房等全部烧毁的消息传到晋阳。  

在此之前,司徒杨彪与太尉黄琬据理力争反对迁都,因而被董卓罢免,伍琼、周毖仍然坚持认为不能迁都,董卓便以向敌通讯为由杀死了当初举荐袁绍、刘岱等升官的周毖与伍琼等人。  

对雒阳发生的这些事,苏仙并不关心,他在意的是唐姬会不会有危险。  

虽然他记得历史上唐姬好像没受伤害,可是想让她安然无事地到太原,也绝非易事。  

寻常时候,唐姬想要离开雒阳到太原,几乎不可能;然而迁都的时候,机会就多了。  

从雒阳到长安那么远,又那么多的人,唐姬脱身的机会自然大为增加。  

苏仙记得,董卓从雒阳迁都到长安时,不仅将雒阳方圆二百里烧成了一片灰烬废墟,而且途中百姓遭到军队的抄掠践踏,加以饥饿劳累,死者不计其数。  

如果他不知道或者无能为力也就罢了,现在苏仙明明知道有这么回事,要是他仍然是不管不问,那自己良心上就过不去。  

见死不救,不是苏仙为人处事的风格。  

舍己为人,苏仙品德也没有那么高尚。  

他能做的,就是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照顾更多百姓的利益。  

这件事情,苏仙也不好跟卢植去商量,总不能说他知道迁都长安之时,董卓的军队会抄掠百姓,使无数的百姓死于非命。  

思来想去,苏仙决定让徐晃带人到河东再见机行事。  

他们现在这么点实力,根本不可能跟董卓的人对抗,能做的就是救人,不着痕迹的救更多的人。  

太原虽然粮食比较少,可是至少不会让百姓们饿死。  

特殊时期,能够救多少人就救多少人。  

人不能多,去的多了,容易引起注意,反而会坏事。  

徐晃一听,二话没说,就带着人去了。  

他本身是河东杨县人,对河东的情况,非常的了解,只是找机会救人,这点小事情,难不倒他。  

眼下整编白波军俘虏,已经卓有成效,徐晃暂时带着人离开一段时间,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徐晃走后,整编的事,苏仙就只能交给徐庶和侯六。  

凑巧的是,石韬获悉太原方面的进展,也从西河郡离石到了太原晋阳,正好可以协助徐庶等人。  

离石离太原本来就近,石韬又一直在关注苏仙等人在太原的发展状况,得知白波军落荒而逃后,石韬便立马离开离石兼程直到了晋阳城。  

西河郡虽然跟太原郡同为并州两个郡,面积差不多,人口却天差地远,太原几乎是西河的十倍。  

石韬继续留在离石城,也不会有希望,那么点人口,他能够做什么事?  

此时此刻,他很后悔,为何当初不跟徐庶前往太原,他就可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让苏仙和卢植等人对他高看一眼。  

前往太原,虽然晚了,可是石韬眼下没更好的选择,就当去看看徐庶,碰一下运气。  

事实证明,苏仙并没有和他计较什么,热情地接见,然后让石韬协助徐庶处理白波军俘虏的事。  

太原的形势平静下来,渐渐趋于稳定,而雒阳那边,也派了徐晃前去,只要耐心等待消息就好,苏仙便开始筹划下一步。  

回想当初,苏仙不止一次跟人说过投靠幽州牧刘虞,再利用他的名声,号令天下群雄讨伐董卓…  

这个想法,很难实现,却是很有诱惑。  

苏仙现在就在想这事,能不能够实现,有多大几率;如果不成功的话,能不能从刘虞那里得到些什么好处?  

刘虞虽然是汉室宗亲,对汉室也忠心,可是要让他扶持苏仙跟董卓掌握的朝廷对抗,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苏仙的身份很好确认,不止卢植认识,刘虞自然也能看出他是真是假。  

可问题是,苏仙已经被董卓当着朝廷百官的面废黜,不再是当朝天子,而是弘农王。  

在名义上,他已经董卓派人逼迫而死。  

也就是说,苏仙现在其实已经是死人;事实上也是,只是没有人知道,穿越这回事。  

依靠别人,从来不是苏仙的行事风格,他所想的是,怎么尽可能的利用刘虞这张牌。  

苏仙能想到的有两个,一是利用刘虞在乌桓的威望,寻找机会一举将雁门郡拿下来;二是利用刘虞在幽州的实力打压黑山军的活动空间,方便谋取冀州。  

雁门郡南与太原相接,东与幽州相连;只要苏仙能够将雁门郡拿下来,那么他就不止是多了一个郡的地盘,还能与幽州牧刘虞直接联络,在安全上也多了一重保证。  

更不用说,雁门是并州人口最多的郡,与太原一起占了并州的一半多,拿下雁门,苏仙就多了优秀的兵源,大量的税赋,他当然想得到。  

而黑山军,人口百万,是比白波军势力更大的贼寇,不消灭这黑山军,太原郡和冀州就不会有太平的日子。  

苏仙想对黑山军下手,既是为了解除黑山军的威胁,又是为了能得到更多的人口,也为谋划冀州扫清障碍。  

冀州是天然的大粮仓,坐拥河北平原,储存的谷物足够军队吃用几年,也难怪袁绍、公孙瓒都想得到冀州。  

这块肥肉,苏仙当然也很想据为己有,问题是怎么将冀州弄到他手里。  

现在摆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