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分开作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程诚跟在平头的身后,手起刀落般杀戮慢慢的突破了包围圈,而此刻的平头杀气足以镇河山。  

它同样怒了,它同样认识到自己的无力和无知,这就是认不清形势所付出的惨痛代价。  

陶央带领黑狗也在突围中,无论是人还是兽,皆是广开杀生门,没有任何可以调解冲天心火,唯有杀戮。  

包围圈外有平头接应,程诚还没有习惯这般的杀戮,他目前只能保证活着,其他的事情无能为力。  

随着时间的流逝,包围圈内只有韩三省一人,其他人还有兽已经突围,并且往城外跑去。  

没有追兵,没有过多的拦截,因为多尔衮的目的不是他们,而是眼前疯狂杀戮的男人。  

杀死大明朝最后的承续者,一切都会彻底的了结,没有了气运加持,满清很快就会扫平四方敌军。  

时间在慢慢的流逝,杀戮中的韩三省觉得可以突围了,这也是为了陶央等人争取的时间。  

“限象之奇门,杀戮无形!”  

“限象之遁甲,无影无踪!”  

他在强行使用限象之力,以丹田中的杀气模拟兵家限象,这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  

使用一次尚且无碍,但多次使用必会付出代价,不然任何人都可以无节制的借用兵家限象之力。  

“孩子,对不起了!”  

声音传来,人已经突破满清大军的包围圈,这就是兵家限象之力的威力。  

论杀伤力古今少见,论逃遁古今少见,如此就是限象。  

一击限象之奇门准确无误的找到敌军的最薄弱防御点,随以方天画戟硬开防御门。  

势所及杀戮所及,无人可挡,人头落地,鲜血淋漓!  

而后限象之遁甲更是抓住万分之一的机会瞬间远遁,这些都需要冷静到冰点的大脑和无上武力的支持。  

如果没有武力加持,无论限象之奇门或者遁甲都无法成功突围,这也是天地规律,无人可逃其数理,也无法逃。  

最后望了一眼“在商”,他快速的消失不见,无论敌军如何追赶,再也找不到身影的存在。  

“葬家之犬!”多尔衮喝停继续追杀的大军,得意洋洋。  

此战让他扳回一城,什么不可敌,什么极其的狡猾,还不是被杀的四处逃蹿。  

他很自豪。  

他觉得皇太极过于高看了韩三省,信件中所说的无敌之姿纯属无稽之谈。  

至于狡猾,更是谈不上半点,不然为何今晚会被堵在城府之外,完全就是莽夫一个罢尔。  

此刻的多尔衮非常的开心,笑望月亮,气势磅礴。  

他来到“在商”身旁打量着眼前的小男孩:“此人倒是还有些用处,眼神中居然如此之高恨意,想必也是一个负心之人。”  

先行留其一命,今后或许会有大用处,这样的不知足之人,真的太有用处了。  

“带走,好生看管!”  

期望再次相见之时,大明最后的帝者不会如此狼狈了,太让吾失望,什么无敌之姿,吾没有看见,什么狡猾至极,吾也不曾体会。  

月光下的多尔衮自言自语,他认为信件中所说的一切都是过于高看,纯属涨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回府!”  

城池外,隐秘地带。  

四周黑暗一片,树林彻底的遮盖了月光,唯有黑暗才是永恒的色彩,其他不可存在。  

几人汇合此地,所有人脸色都不是很好,有些阴沉还有些不甘心。  

他们没有成功拯救在商,他们自己都差一点因此而死去,这是一种以别人的死亡认清无知所付出的代价。  

虽然有些残忍,但事实就是如此!  

人命不就是这般便宜吗?  

从今天开始,朕要单独行动,尔等严重的拖后腿,自行前往南明范围找杜鱼,不得有误。  

“吼吼吼!”  

你也去!  

“吼吼吼!”  

形势比较严峻,不得胡闹。  

论自责,韩三省排第一,他从富家子弟救下了在商,但他同样的也把在商送到了多尔衮面前。  

当初还不如不救,起码在商可以死的时候不必受太多折磨,而落到多尔衮手上,想好死都难。  

他杀气腾腾,脸色阴沉,打量着四周的势,抬头看了一眼银白月亮,手中的方天画戟寒芒刺眼。  

我并不是嫌弃你们,而是目前的你们真的不适合长时间作战,你们能理解吗?  

陶央道:“这次确实是大意了,陛下也无需这般自责,严格来说能从满清数十万大军包围圈逃出来已是非常不易了。”  

他作为将领,非常明白今晚的作战严格意义上来讲绝对是一次漂亮战。  

虽然有一人死去,但战争哪有不死人的,死人才是正常现象,不死人反而邪门。  

朕虽然有自责,但这一切并非是因为今晚一战,朕自责无能为力,朕自责过于放浪,朕自责太大意。  

在商目前是死是活还无法确定,想必此刻应该还活着,至于能活多久,都有看满清如何考虑了。  

尔等即刻出发南明势力范围,朕早已经派人于南明范围建立城池,你们过去后只需告知就好。  

“可是…,陛下…有些不妥吧!”陶央话语断断续续,他觉得这样的方式不可取,哪里有一国之君亲自在外拖延敌人为其争取时间,这简直是太不合规矩。  

“吼吼吼!”  

平头的抗议接连响起!  

是啊!陛下多多考虑,一旦传出这样的消息,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