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溪谷攻防(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宁泽离开溪谷郡,司马法耐心等待一天,做好所有准备工作。  

隔天,终于大举进军。  

溪谷郡这边得到消息,丝毫不敢懈怠,徐竣、周亢快速部署,守好每个路口。  

同时向楚美人报告,询问防守战略。  

楚美人仔细研究敌我情资,通过沙盘推演,根据司马法军队推进方向判断,觉得对方看起来好像大军直逼溪谷郡西门,实际上制造伪兵,转而偷袭北门概率更大。  

若是安排得好,有可能一举将其拿下。  

命徐竣、周亢增兵西门误导敌军,让对方以为计策成功,放心奇袭北门。  

敌军并不知道城内藏着从华郡过来的队伍,更不知道宁泽离开之后,这边做主的既不是徐竣,也不是周亢,而是楚美人。  

楚美人让宓妍、花二娘、卓玛各自领兵,在北门附近山林埋伏,自己亲自带兵守卫北门,等司马法、陆渊兵马杀至,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若能当场擒获司马法和陆渊,或者将这两人杀死,陆璟势力基本离灭亡不远。  

毕竟这两个人是当前势力支柱人物。  

这边提前安排妥当,静待敌军送上门来。  

果然不出所料,敌方大军逼近溪谷郡西门的不是主力部队,而是找了相似之人冒充司马法和陆渊,就是一支虚兵部队。  

他们的主力偷偷绕道北门,趁徐竣、周亢将防御力量集中西门,展开突然袭击。  

司马法、陆渊亲自带兵攻城,想要一鼓作气直接拿下。  

要按正常状态,在徐竣、周亢主力集中西门的时候,北门兵力不足确实容易被对方拿下。可是楚美人已经提前布局,表面上看这边防御不足,很好拿下。其实城内暗藏华国精锐部队,就等对方攻城。  

司马法、陆渊军队来到城下,直接强攻城池,准备夺门。  

军队杀到城门附近,原本看起来相当松懈的城墙上,突然冒出无数华国士兵,直接使用改良强弩疯狂射击。  

司马法军没有料到,被迎头痛击,稍微有些意外。  

不过很快反应过来,并没有退缩,反而下令猛攻,要跟城内军队搏命。  

双方军队在北门展开激烈厮杀,战情胶着。  

司马法好不容易抓到机会,当然不会错过,怎会因为漏算莫名出现的援兵而停止攻势?  

楚美人这边虽然都是精锐,兵力差距太大,士兵数量跟司马法比起来少了几倍,随着战斗压力越来越大。  

眼看抵挡不住,埋伏在附近的宓妍、花二娘带兵杀出,分别从左右围攻司马法、陆渊军队,与楚美人部队形成三角包围圈。  

这让司马法军稍微有些混乱,谁能想到突然冒出另外两只军队?  

不过对方还是不肯撤退,全军列阵硬扛着三面包围全力作战。司马法在军中亲自坐镇,陆渊游走作战。  

两军交锋,宓妍遇到陆渊,骑着斑斓虎毫不犹豫追杀过去。  

陆渊不怕宓妍,问题是胯下战马遇见猛虎腿软,不肯听他使唤。当斑斓虎迎面追来,扭头就跑,任凭陆渊怎么拉扯缰绳都没有用。  

没办法,对方赢在坐骑上!战马不听使唤,陆渊有万般本事也使不出来。  

幸亏手下士兵结阵拦阻,成功挡下宓妍。  

陆渊迅速转向另外一边,带兵冲锋,想要突破花二娘的部队,破坏三角包围。  

花二娘迎面作战,见陆渊一马当先,左冲右突无人匹敌。趁他不注意,取下背着的逐风劲弓直接拉满。  

“咻”的一声,箭矢疾射出去,直奔陆渊面门。  

以她的箭术,想要一箭毙命并不困难。  

只是陆渊武艺超群,反应奇快。即便没有注意到花二娘偷袭,战斗之中突然听见风声,便知有人暗算自己,下意识低头躲避。  

箭矢射中头盔,力量之大,震得陆渊脑袋嗡嗡作响。头盔被射落,陆渊抬头注意到花二娘收弓不由恼怒,立刻摘下自己的弓箭,瞄准花二娘准备反击。  

花二娘不紧不慢,同时拉弓搭箭。若论箭术,她是极度自信,不会输给任何人。  

陆渊射出箭矢,直奔花二娘面门。  

花二娘也松开手指将箭射出,却是对准陆渊的箭头。  

两支箭矢在空中对撞,同时落地。  

“咻!咻!”下一刻,陆渊再度拉弓,连续射出两支箭矢。  

花二娘也不示弱,一边驾马跑动,一边连发三矢。  

两人互相避开对方的箭,骑着马在战场上跑来跑去,不断对射。  

双方箭术都很厉害,也知道如何闪避,竟然互相射不中对方,不停转换位置试图寻找对手破绽。  

陆渊相当震撼,脸上有些挂不住。自己好歹是梁国第一武将,面对曾经的天下第一武将唐牛都能大战一场,只以微弱劣势输给对方。如今竟然跟一女子打平,对方还是宁泽妻妾,实在接受不了!  

输给宁泽也就罢了,还能输给他的妻妾?以陆渊的自尊,无法接受败给女子。  

看起来对方箭术了得,自己在这方面造诣不足,既然如此,就想办法冲杀过去,直接以近战胜之!  

想到这儿,一边射箭牵制,一边纵马绕圈试图靠近,不停拉近距离。  

花二娘看出陆渊想法,并不害怕,反而跟着靠近,随时准备收弓换枪,与他近战搏杀。  

若能杀死或者拿下陆渊,便是为华国铲除一大阻碍。  

两人战场搏杀,各自突破对方士兵战阵,终于来到对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