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战争泥潭(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梁国与南成打得热闹,周国并不想插上一脚。  

唐牛自己内部问题都没解决,巴不得其他三方势力打得越热闹越好。  

但有时候你不愿意,不代表别人不能将你拉入泥潭。  

除华国外,三方势力因为国内青壮人口问题严重,不约而同征用异族士兵,以解燃眉之急。  

这个方法确实稍微缓解青壮紧缺造成的征兵困难,可是异族兵将服从性相对差些,而且多数脾气暴躁。  

他们基本都是生活于苦寒地带,有一种异族独有的野性。  

你以为可以利用权力好好控制他们,但其实这样的军队最容易失控。  

异族真心投降的情况很少,基本都是趋于形势暂时低头,除非让他们真正融入,不然“其心必异”这四个字将会非常准确。  

在唐牛下令边境将士不得冲动,以免引发冲动的情况下,受宁泽命令,当地华国情报人员伪装成梁国士兵多次偷袭撩拨平谷郡驻守异族将士。  

那多将领克努暴跳如雷,无视军令带着自己的军队南下,向平谷郡边境守军发动攻势。  

平谷郡边境守军将领林风浴血奋战,不敌克努当场阵亡。  

克努军队占领平谷郡边境关卡。  

因为与南成的战争,梁国境内所有军队都是绷紧神经,突然遭到周国袭击,守将林风惨死,边境关卡被夺,负责镇守平谷郡的将领唐奎大怒,果断出兵攻打克努。  

双方在边境激战,克努中了唐奎计策,结果被伏击致死,全军覆没。  

唐奎夺回平谷郡边境关卡,为报复对方行为,率兵北上奇袭衡山郡。  

衡山郡边境那多族将领哈萨出兵,又被唐奎设计坑杀。  

唐奎占领衡山郡边境关卡,向前迅速推进。  

克努不听军令,擅自南下攻打平谷郡的情报传到卞州东城,唐牛闻听大怒,立刻下旨紧急召回克努,要问他的罪。  

结果旨意没到,克努已被唐奎杀死,全军覆没。而且唐奎军队直奔衡山郡,杀死守将哈萨,占据关卡。  

没想到事情会如此发展,虽然克努不听军令咎由自取,可是全军覆没,心痛的是唐牛。更别说哈萨老老实实守在边境,也被唐奎杀死。  

而那唐奎并不准备停止,一路朝着衡山郡城池推进,想要拿下这座城池。  

唐牛脾气本就不好,之前为了大局而忍耐,不想参与其中。  

问题是唐奎触碰到他的底线,而且进入己方领土大肆破坏,气得召集文武百官,想要御驾亲征。  

丞相梅绪赶紧劝住他,让他大局为重,自愿领兵前往衡山郡见唐奎,要求对方撤兵,对克努、哈萨两位异族将领,以及大批异族士兵的死展开谈判。  

唐牛对梅绪的话还是蛮重视的,好不容易平息怒火,听从他的建议。  

梅绪代表唐牛,带领一支异族军队,迅速前往蒲州衡山郡。  

本来是想息事宁人,解决双方争端,让战火消失。谁料还未抵达衡山郡城,便听说城池已被唐奎占领,衡山郡包括太守在内,上上下下至少近百官员被斩首,唐奎军队在城内烧杀抢掠,宛若地狱。逃出来的百姓也有近半死于途中,一路情景格外凄惨。  

事情升级到这个程度,已经不是息事宁人的时候。  

梅绪算是比较理智的,听到这个消息同样怒发冲冠。  

但他还抱着一丝希望,若这些都是谣言…  

军队赶到衡山郡城,愕然发现城门外尸骨堆成山,里面果然包括城内文武官员以及无数百姓。  

唐奎竟然以这种手段震慑周国!  

看到这个情景,梅绪怒不可遏。现在还有什么何谈的可能?就算他能同意,周国上下都无法忍受。  

愤怒之下,直接带兵攻打衡山郡,要将唐奎及其部下尽数斩首,报仇雪恨!  

陆骢显然不想北边再发生冲突,同时与南成、周国撕破脸皮非常不智。  

所以在得到消息,克努偷袭平谷郡边境,杀死己方将领林风,唐奎率兵夺回边境,使得克努全军覆没时,立刻下令让唐奎不要冲动。  

只是飞鸽传书再快,也没办法达到电报的效率,还是会有延迟。  

当飞鸽传书抵达时,唐奎已经率军杀入衡山郡,夺取对方边境关卡,灭了哈萨,同时继续往衡山郡进军。  

平谷郡立刻飞鸽传书,紧急召唤唐奎撤退,一边传讯向陆骢报告。  

信鸽飞到唐奎军中时,唐奎已经在打衡山郡城池,箭在弦上。  

等到陆骢第二次发布命令,紧急要求唐奎撤离,他已经攻破城池。  

周国衡山郡守将都是异族人士,根本不懂什么兵法阵型,更不懂守城,偏偏对城内官员的话不以为意,也不听从。  

唐奎精通兵法,轻松设计引诱这些异族将士出城野战,将他们陆续消灭。最短时间内拿下衡山郡。  

陆骢的命令抵达,已经来不及了。  

城内文武官员拼死抵抗,全被唐奎军队斩杀,为了安抚士兵,唐奎允许士兵劫掠衡山郡,导致无数百姓家破人亡。  

正好梅绪带兵过来,见此情景无法压抑怒火,立刻兵围衡山郡,要拿唐奎和梁国军队的命向枉死的官员及百姓做交代。  

情况发展到这一步,双方都是退无可退。  

唐奎虽然厉害,哪里是梅绪的对手?  

他的计策对梅绪毫无作用,毕竟梅绪不是那些不通兵法的异族将领。  

双方在衡山郡攻防数日,唐奎一边飞鸽传书向平谷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