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5 身后的土地(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4155身后的土地见李鹤好奇,宁学仁耐心跟他科普。  

这位马扩同学,是北宋使臣之中为数不多跑遍多个国家的人。  

现实历史记载中,他就如呼延庆所说的那样,胆魄十足,有勇有谋。  

无数次为宋国向金国据理力争,面对金人的强势恐吓他不卑不亢一心为大宋争取尊严与和平。  

是极少数能被金国皇帝和将领赞扬的汉人,完颜宗望甚至将他视为挚友以礼相待。  

可惜,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却被宋廷内勾心斗角的文臣诬陷“约虏人献城”,判他投敌,自靖康元年(1126)正月入狱,一直被关到九月份,直至金兵破城才被金人“救出”。  

被敌人从自己人的牢狱中救出。  

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与无奈。  

即使这样,他仍旧拒绝了金人的招揽,逃入五马山成为河东、河北各路义军的首领,为大宋继续抗金。  

马扩,好人,名人,值得收藏。  

这就是李鹤和宁学仁总结出来的定义,于是他赶紧让人把马扩从狱中带出,请到殿上。  

这位30多岁原本正值壮年的男人,在狱中不知遭受了什么,瘦得皮包骨头。  

精气神却还不错。  

昂首直立在大殿之上,不顾礼仪,好奇地打量着龙椅上的人。  

李鹤开门见山道:“马扩,久仰大名,我们正在对周边几个国家开战,缺少人手想让你当使臣帮我们去向他们要钱,你愿意吗?”  

马扩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开口说:“修仙派,我在大狱里也有听过你们的事迹。”  

李鹤笑:“那挺好。”  

马扩问:“金兵退了?”  

李鹤点头。  

他又问:“太原府守住了?”  

李鹤继续点头。  

一旁的宁学仁开口:“马扩,你刚出狱先好好休息,考虑清楚再答复我们。”  

他却摇了摇头,干脆利落地说道:“我愿意出使,随时都可以。”  

宁学仁有些愕然:“你想清楚了吗?我们的条件有些苛刻,出使的危险性极大。”  

马扩笑了,轻轻地说道:“曾经羸弱某都不曾畏惧过,如今你们如此强大,我还有何可担心的呢?”  

李鹤与宁学仁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满意。  

直接任命他为“外交蔀蔀长”,全权负责组建各路使团出使对应各国的任务。  

一天后,几支队伍分别从汴京出发。  

宁姓爷孙俩以及杨再兴领着吃饱喝足养精蓄锐的98名兵士向西夏直扑而去。  

而李鹤则在众多儒生的惶恐劝阻之下,“御驾亲征”,乘着雷霆蜥蜴蛋蛋飞向南边。  

双方的身后都跟着马扩在短短一天时间内就组建完成的华夏使团。  

按照李鹤的意思,这一趟的使团不是过去谈判的,而是去宣示主权的。  

西夏与安南两个狗崽子,胆敢趁乱向华夏伸爪子。  

已经忍了太久。  

无和谈灭国战争!不止爪子砍掉,连头都要砍掉!  

李鹤的飞行速度很快。  

等他出现在南边战场上时,身旁多出了一批衣袂飘拂饱含仙气的道人。  

这批百人左右的道人队伍打出的旗号有两个,主旗为“华夏”,子旗为“仙”。  

和他们交过战并且幸存下来的人,都面带惊恐五官扭曲地称呼他们为“仙军”。  

仙军,每一个都如神仙般强大与不可战胜。  

刀枪不入,随手开碑裂石。  

更有一名孩童模样的仙人长袖卷起风沙,遮天蔽日宛如天倾。  

对此,李鹤的解释是,这是修仙派唯一指定终生合作单位“武当派”提供的生力军。  

同时昭告天下。  

武当派,为华夏官方公开承认的天下第一派。  

所有通过武当考核正式加入武当派的武当弟子,全家免税见官不跪,直到脱离武当那天为止。  

这样一支纯由道士组成的“仙”军,在小道童居池的带领下,打得安南李朝溃不成军。  

服用过128倍的D级大还丹,拥有一千多年功力,也就是筑基十层大圆满境界的居池,随便挥出一道内劲那都是AOE攻击!  

而且不知道怎么回事,跟杨再兴那半吊子货比起来,居池的内力仿佛无穷无尽。  

李鹤问了他。  

他说肚子里的小泥鳅不见了,变成了一颗气呼呼的小圆球,平时练功明显能感觉到它在吞四肢百骸的气,吞得厉害,但放的时候更厉害。  

李鹤惊呆了,连忙问他有没有把练出圆球的过程记下来。  

居池点头说已经都放在武当守云观了,很多师兄弟甚至师叔伯都在研究。  

“他们功力没到,恐怕研究不出什么有用的。”李鹤笑:“改天再回武当我也抄一份研究研究。”  

几天过后。  

仙军在安南战场如入无人之境一路冲杀,接连损失十几名大将以及近三万名兵士的安南国,终于忍不住,丢下近万名投降的汉兵撤退了。  

看着这些投降后帮着敌人对付自己人的兵士,李鹤指着身后的方向问他们:“那边,是你们每个人的家,是你们每个人自己的国土,是和你们流着同一种血脉的手足同胞!你们也有亲人在,也有妻儿老小,可就因为不给钱,所以你们放下了军人的职责,帮助敌人残害自家百姓屠杀手足!你们还是汉人吗?还配当汉家儿女华夏子孙吗?”  

唯唯诺诺的降兵中有人不甘地应声:“不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