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六章大反攻(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  

主力旅已经换装了五六式,战斗力异常强悍。  

上次李云龙上交一半重炮,129师也分到了不少,堪称土豪部队。  

而且,上次干掉那么多鬼子将官,获得的兵工厂、民用工厂和工程师,129师也分到了一部分。  

当然,这些工程师只负责培训,而且呆的时间不长,过几年就会被陈老板叫走。  

不过。  

晋东南的兵工厂进一步增大,很多部队已经整团整团的,装备上了晋东南八路军兵工厂自己生产的装备。  

听完师长的汇报,首长和参谋长的表情很满意。  

加上新一团、独立团、新二团,以及115师和120师,和各一级军区、二级军区,八路军主力总兵力恐怕快100万了吧?  

加上地方部队和民兵,那兵力就更多。  

要知道,几年前八路军东渡黄河的时候,一共才4万多号人。  

这才几年时间,直接增长了几十倍。  

而且八路军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李云龙得到援助之后,过一两年后,八路军拥有几百万主力都不奇怪。  

“距离正太战役结束超过3个月了吧?”  

“首长、参谋长,咱们的部队什么时候反攻华北?”  

汇报完毕后,师长端着茶杯喝了一口水,语气期待的询问道。  

虽然新编了很多部队,但是部队的士气很旺盛,指战员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在拼命训练。  

这股劲,就是反攻华北,全歼华北方面军,击毙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  

“快了!”  

参谋长语气肯定地说:  

“目前,新一团的参谋部,已经在做作战计划了。”  

“哦?”师长双眼一亮,既然新一团已经在做作战计划了,那么距离大反攻开始也就不远了。  

而且师长已经早有预料,反攻华北的总指挥肯定又是李云龙。  

当然。  

师长也没有想跟李云龙抢总指挥的意思,毕竟李云龙指挥新一团打的胜仗越大,赚到的武器弹药也就越多,八路军发的财也就越大。  

到时候,晋东南的八路军也跟着沾光。  

虽然总部还没有公布反攻华北日军的总指挥,但是几乎所有首长都知道,这一次的总指挥非李云龙莫属。  

“最近鬼子在向华北增兵和调派作战物资,这一仗,李云龙准备怎么打?”  

“我们师怎么配合?”  

师长询问道。  

李云龙得到的情报,基本上会向总部汇报,而总部也基本上会将情报跟几个师部共享。  

所以师长自然也是知道鬼子向华北增兵和调派作战物资的情况。  

至于前几天八路军空军部队重创第9师团的事情,各部队也都知道,并且在各部队大力宣传,大大提升部队士气与地方部队的凝聚力。  

总部不仅向全国发了一份明码电报。  

《新华日报》、《边区日报》等八路军自办的各报纸媒体,也纷纷刊印新闻。  

其他国内媒体也是纷纷转载。  

八路军在全国老百姓心里的声望又增大一截。  

“这一仗,日军主要是防守方,我们主要是进攻。”  

“李云龙打算以两个为主攻方向。”  

“一部从大同出发,沿着平绥铁路向张家口方向进攻,并收复沿途的城镇。”  

“一部从阳泉、娘子关出发,向石门市、保定和正定方向进攻。”  

参谋长指着地图,向师长介绍道。  

目前,大的进攻战略已经确定,并且得到总部首长的同意,新一团的参谋部正在根据进攻战略,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和应急预案。  

新一团、新二团和独立团的20多万主力部队,加上各二级军区的配合,差不多30万的部队进攻作战。  

制定这么大规模兵团作战的作战计划和应急预案,可是个大工程。  

“李云龙准备运用钳形攻势?”  

参谋长这么一说,师长顿时就明白了李云龙的战略意图。  

两路进攻部队都是主攻,同时推进,从两个方向威胁平津地区的鬼子。  

“以新一团、新二团和独立团的实力,再加上各二级军区的配合,击溃华北方面军,问题不大。”  

“不过…”  

“李云龙还要警惕鬼子关东军,以及华中地区的鬼子,一旦这两个鬼子兵团南下和北上。”  

“李云龙的部队,就有被包饺子的危险。”  

师长不愧是战神级别的,一眼就看出了这个作战计划的缺点。  

几十万部队大兵团作战的战役,不是三两天就能打完的。  

而鬼子这次采取的是分散防守的战略,这也就是说,华北方面军的鬼子大概率不跟八路军玩战略决战。  

那么,这一仗至少要打一个月,如果进攻不顺利,打两三个月甚至半年以上都有可能。  

一旦李云龙的部队被华北方面军的鬼子拖住。  

那么满洲的关东军和华中地区方面的鬼子,极有可能包夹李云龙的部队。  

到时候,李云龙的部队就只能撤回山西休整,重新组织进攻。  

“这个问题,总部和李云龙都已经考虑到了,需要你们师配合,帮忙李云龙阻击华中地区的鬼子援军。”  

首长盯着地图,点了点头说道。  

“我们师没有问题。”  

师长当即表态:  

“那日军关东军的援军呢?交给谁阻击?”  

首长没有回答,而是盯着地图看了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