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南京光复(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不过吴国贵说的也有理,从安徽北上,确实太过凶险了一点。  

张信仔细对舆图观察一番,便又提出另一条进军路线,与耿精忠部合攻浙江,然后北上南直隶,光复南京,把江南半壁江山全部拿下!  

这一条进军路线,主要面对康亲王杰书的兵力,少了勒尔锦、岳乐主力军的威胁,唯一的坏处是,杰书恐怕会退居南京,攻打起来,难度也要更大。  

而且少了对勒尔锦、岳乐的压制,就失去了一个破局的关键。  

即使光复南京,勒尔锦、岳乐、杰书也会屯兵北岸,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给清廷带来喘息的机会,将来渡江北伐难度也会更大。  

所以究竟是选择第一条,还是选择第二条,张信不禁沉吟起来。  

其实心里,张信是倾向第一条的。  

如果从安徽北上,虽然危险了一点,但会牵制勒尔锦、岳乐、杰书三方兵力,从而配合夏国相、吴国贵主力军,成功渡江与清廷决战。  

说不定,就能一战而胜,定鼎北方!  

相反第二条,虽然相对安全,但会给清廷留下喘息的机会。  

南北对峙吗?  

张信苦笑摇头,他对己方阵营可没有信心,如果成功光复南京,以吴三桂的性格,怕是会立刻建国称帝,从而偏安一隅,当一个太平皇帝。  

甚至大部分将领也会沉迷享乐,失去继续北伐的信念。  

然后以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郑经等人各自割据的局面,江南基业又能保存多久?说不定过个几年,北方那位小皇帝积攒好实力,就会率兵南下,把这一切全都化为灰灰了。  

想到这里,张信更是犹豫。  

思考数个日夜,张信最终还是决定,与耿精忠合攻浙江,北上南直隶!  

“南北对峙就南北对峙吧。”  

张信望着长江叹道:“北上安徽还是太过凶险了。待我克复南京,父王建国称帝,我就借江南财力,大力发展军备,然后渡江与清廷决一死战!”  

想罢,张信再不犹豫,与吴国贵、尚之信、孙延陵商议过后,然后率师东进,与康亲王杰书的八万大军,展开了一场大战。  

康亲王杰书是老朋友了。  

当初在京城,张信就与康亲王交情不错,后来耿精忠在福州从叛,康熙小皇帝便派他南下,率领八万大军为东路军,消灭耿精忠的反叛势力。  

康亲王杰书是老将了,与耿精忠打的不可开交,互有胜负,偶尔还能喘口气,挥师江西,与吴国贵、高得杰的兵马触碰一下。  

所以这位老朋友,还是挺难对付的。  

张信率领十万大军东进,很快与康亲王杰书的兵力接触在一起,十万大军投入战场,又有神机营为火力支援,开始的形势颇为顺利。  

但真正接触到几座首府大城时,张信就感觉到了压力,康亲王犹如乌龟一般,守得颇为坚固,张信硬碰了几下,还是没有啃下来。  

于是,张信就给耿精忠去信,让他加派兵力,与他完成合围之势。  

此时,耿精忠已经掌控福建全境,麾下兵将七八万,分兵两路,一路北上攻打浙江,一路南下,在福建沿海郡县,与郑经搞起了摩擦。  

郑经兵不过万余,战船不过百余艘,却把福建泉州、漳州两府给攻了下来,正艰城据守,与耿精忠你争我夺,打的不可开交。  

说到这里,就要提一下刘国轩了。  

当初,刘国轩被张信十万大军赶走,然后就被郑经派到了泉州,然后在涂岭以万余兵力,以弱胜强,把耿精忠的三万大军给打败了。  

为此,耿精忠大怒,加派重兵,想要夺回泉州。  

所以,耿精忠此时无暇他顾,在浙江战场投入的兵力极少。  

这就给了杰书机会,率领八万大军把张信进攻的势头,给硬生生阻挡住了。  

无奈,张信只能一边催促耿精忠,一边苦打猛攻,与康亲王形成对峙之势。  

这场仗,张信打的极为艰辛。  

从康熙十四年(周启二年)一直打到了康熙十五年(周启三年),期间历经数次危险,康亲王老谋深算,竟有一次截断了张信粮道。  

若非吴国贵救援及时,张信大军险些哗变。  

为此,张信狠下心来,去信给云南昆明,让吴三桂把三万神机营新兵给带了出来,然后在康熙十五年(周启三年)四月,终于一战而胜,打败了康亲王杰书,成功光复了浙江全境。  

此战,双方损失惨重!  

先说康亲王杰书,在张信的炮火猛攻下,八万大军已经减至五六万。  

最后一仗。  

康亲王更是伤亡三万余,只能带着两万多残兵败将,退回了南京休养生息。  

再说张信,在康亲王杰书的顽强抵抗下,十万大军锐减四万余,尚之信、孙延陵、吴六奇、刘进忠各部损失惨重,险些跟他翻脸。  

好在,此战终于是胜了!  

然后康熙十五年(周启三年)十月,吴三桂从云南赶来,与耿精忠汇合,义军聚齐十五万,准备北上南直隶,光复南京城了。  

此刻,南京近在咫尺,再无半分屏障。  

无论清廷还是江南百姓,全都知道南京守不住了。  

果然,康熙十六年(周启四年)初春,在吴三桂的指挥下,北伐大军光复南京城,康亲王杰书率领残军退守江北一线,隔江扼守。  

一时间,消息传遍天下,江南百姓惊喜若狂,狂欢三日以示庆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