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起兵北伐(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吴世子,记得你对老夫的承诺。”  

留下这么一句话,李自成就被愤怒的李西华,一刀砍下了脑袋,然后和建宁公主一样,骑马在行营里展示一遍,被人挂在了城头上。  

做完这一切,张信一派肃杀,转身回到了吴三桂身边。  

当日,吴三桂在郊外祭天,推朱三太子荣登大宝,建元周启,然后一道道军令下达,整个云贵两地全都动员起来,各地主政官员或降或杀。  

当吴三桂在昆明起兵的消息传来。  

云贵总督甘文焜在贵州闻变,驰书告川湖总督蔡毓荣,急走至镇远,结果被副将江义派兵包围,甘文焜自杀,北伐大业正式开始!  

与此同时,贵州提督李本深、巡抚曹申吉,皆随吴三桂反,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帜。  

一时间,天下震动!  

吴三桂广发讨清檄文,一面征兵征集物资,一面号令天下群起响应,一时间,天下人心浮动,一股股暗流涌动,有人惶惶不可终日,也有人喜出望外,彻夜摆宴欢庆。  

天下所有人的视线,全都望向了云贵两省。  

郊外祭天后,吴三桂令胡国柱、郭壮图坐镇后方,派夏国相、吴国贵、马宝、高得杰从贵州东进,进攻湖南、江西,派李本深、王屏藩出兵北上,进攻四川、甘肃。  

一道道军令下达,无数兵将物资调动起来,以云贵两地为根基,送往前线战场,两路兵马势如破竹,连连攻克许多重镇名城。  

对此,清廷急忙做出应对措施,把湖南当做军事进攻的重点,封宗人府主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率领大军至荆州、武昌,正面抵挡吴三桂。  

又派安亲王岳乐,由江西奔赴长沙,以夹攻湖南。  

与此同时,急令川湖总督蔡毓荣,派兵守卫四川,抵挡李本深、王屏藩的大军。  

吴三桂与清廷的战争,正式开始了!  

云南,昆明。  

张信这些日子忙得团团转,连回安阜园的时间都没有,直接住在了五华宫。  

作为周王世子,吴三桂也派给了他许多重要任务,不仅每夜召他参与军事会议,更把联络耿精忠、尚可喜、孙延陵、郑经的任务交给了他。  

对于军事作战,张信是个外行。  

所以参与军事会议的时候,张信只是竖耳倾听着,一边学习一边请教,吴三桂、方光琛、张国柱、郭壮图、胡国柱等谋臣将领也会细心讲解,培养这位未来的主人。  

至于联络其余三藩及郑经一事,张信倒是颇有一番心得。  

根据前世对三藩之乱的记忆。  

张信派出方光琛的子侄,方学潜和方学范,充当自己的信使,与孙延陵、尚之信、耿精忠、陈近南等人接触,劝说他们起兵响应。  

孙延陵是个废物,与妻子孔四贞驻守桂林。  

听闻吴三桂造反的消息传来,孙延陵就陷入了纠结,一面兴奋激动,想要起兵从叛,又害怕吴三桂起兵失败,连累自己兵败身亡。  

所以整日焦急的很。  

他的妻子孔四贞,乃是定南王孔有德的遗女,小时候养在吴三桂府里,后来被孝庄太后要了去,收为养女,封为和硕格格,与顺治皇帝一同长大。  

据说,当年孝庄皇太后还有意让孔四贞嫁给顺治皇帝。  

结果被孔四贞婉拒了,嫁给了孔有德部将孙龙的儿子孙延陵,从此夫妻二人驻守在了桂林。  

所以,孔四贞对清廷很忠诚,自吴三桂叛乱的消息传来,就一直劝说丈夫不要从叛,可孙延陵首鼠两端,摇摆不定,只是整夜叹息。  

好在,在张信的劝说下,孙延陵终于下了决心。  

在康熙十三年(周启元年)初,杀害了与他平时不和的部将和地方官员王永元,起兵响应。只是对‘广西郡王’的封赏有所不满,所以自封为了安远王。  

至此,广西也燃起战火!  

广西响应了,紧接着就是耿精忠!  

康熙十三年(周启元年)三月,耿精忠在福州响应,杀福建总督范承谟(范文程之子)及幕僚五十余人,派遣心腹接管延平、邵武、福宁、建宁、汀州诸府。  

又以“反清复明”为幌子,收买民心。  

令福建官民剪辫蓄发,衣帽冠巾皆依明制,自铸‘裕民通宝’。  

然后领赵王爵,自称总统天下兵马大将军,分三路出兵。东路攻浙江温、台、处三州;西路攻江西广信、建昌、饶州;中路进攻浙江金华、衢州。  

与此同时,邀请台湾郑经攻打广东潮州、惠州。  

至此,福建、浙江两省燃起战火!  

耿精忠起兵响应后,台湾郑经也很快响应了。  

台湾本就是“大明正统”,此等‘反清复明’的大业,自然不会少了他。  

只是郑经与谋臣陈永华(陈近南)、冯锡范等人商议过后,还是坚持奉‘隆武皇帝’为尊,不承认‘伪周启帝’的正统性,也拒不接受什么宁王和靖海大将军的封赐。  

所以接到耿精忠的连兵书信后,郑经以‘大明延平王、招讨大将军’的名义出兵,以海道攻取福建、广东沿海郡县为声援,一时兵锋甚盛。  

康熙十三年(周启元年)上半年,江南彻底乱成了一锅粥。  

孙延陵、耿精忠、郑经三人接连起兵响应,广西、福建、浙江、广东四省纷纷燃起战火,反清义军兵锋甚盛,江南百姓群起响应,一时为天下侧目。  

与此同时,吴三桂两路大军也成果惊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