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九鼎(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远的看到妻子站在石头上,眺望远方的思念,大禹想让妻子过上幸福的生活。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却是让大禹大病了一场,妻子已经在十年前死去了,这让大禹心中的愧疚一下子浓郁了起来,整日思念妻子,但是却已经无事于补。  

当大禹的病好了之后,听闻妻子给自己留下来一个儿子,当即大禹便将儿子接到了陈都,得知儿子没有名字的时候,大禹变为他起名为:启。  

在大禹成为共主的第十一个年头的时候,大禹为了更好的控制人族中央集权,便建立了人族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王朝,名为夏朝,而大禹则是成为了大夏王朝的第一任王——大禹王。  

至此,人族便开始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人族不再是人人平等,官员高普通人一等,人族望者高官员一等,王则是人族至高无上的存在,为万乘之尊,意思就是人族万州的首领,是万州无上的大王,所有人都要无条件服从大禹的命令。  

当然,这并非是大禹一个饶决定。毕竟大禹并非一个喜好权利之人,相比于无上的权利,大禹更喜欢耕田种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建立人族王朝,乃是人祖与三皇五帝共同的决定。  

虽三皇五帝本身就是人族的首领,但是跟皇朝相比,还是稍逊了些。  

比如太古时的龙庭,上古时的妖庭,这些皇庭都是一族气运之凝聚的核心。只有建立了皇朝,才能将人族的气运凝聚于一处。  

凝聚了之后,便需要炼制人族至宝来镇压人族气运。人族首领们的决定是选择炼制神鼎,炼制九座神鼎,镇压人族所属的四面八方与中州!  

为了炼制这九鼎,人祖亲自驾驭人族圣殿降临陈都!  

人族大罗蜂拥而出,既取人族九州之铜铁,又取人族所属每一处灵脉之精髓,地脉之精华,水脉之核心,汇聚于陈都,人祖亲自以人族亿万子民信仰之力化作信仰金火,锤炼九鼎,勾连灵脉、地脉、水脉!  

在大禹的召唤下,无数修士行走于人族,收集亿万人族之精血,血祭九鼎。而三皇五帝,乃至人族三祖则直接去那些臣服过人族的太古诸族家职喝茶”。  

这一次,他们的要求也很简单——人族气运已然大成,他们这些种族,除开永远搬离人族占据的洪荒中最富裕的九州之地,要么就交出种族至宝,融入人族九鼎当中,从此彻底成为人族附庸,跟随人族亘古长存!  

这个要求很过分。  

但是当一位媲美亚圣巅峰的至人强者,入你族地如入无人之地,挥手之间能够让你全族覆灭,那么这个要求就显得并不是多么过分。  

更关键的是,这种人,人祖起码有四位,除开这四位大佬之外,亚圣中期的强者,起码还有八尊......  

因此,在生存与自由的选择上,他们很快就做出了选择,乖乖的交出了气运之宝,成为了人族的附庸——虽然可以选择搬离人族九州之地,但是看着三皇五帝眼中的杀气,他们觉得如果真的这么选择,或许九州之外只会留下一族之尸体!  

除开太古诸族之外,还有一些上古妖族,因为在伏羲神农轩辕,三位人皇拓展人族领地的时候,收服一些妖族族群,比如牛妖、虎妖等族,也是乖乖的成为了人族附庸。  

陈都。  

自从三皇退位之后,陈都的受关注程度就大打折扣。毕竟五帝的重要性,远远逊色于三皇。  

但是,在今,陈都再次成为三界关注的重心。人族修士纷纷汇聚于陈都,奉人祖之命守卫四方。  

每一位修士都严肃无比,因为此时的陈都之内,实在太过于热闹了,诸多种族首脑被人祖请到了陈都之内,众饶目光都汇聚在陈都之上的九鼎上。  

金色的火光,映照在每一个饶脸上,阴晴不定;虚空中,无数的神识传达过来,想要看看人祖究竟在干什么?  

然而莫是他们,就连六圣,除开昔日有所了解的女娲与太清,其他的圣人都不知道人祖究竟在想要做什么!  

“九鼎将成,诸位族长,请增一滴精血!”  

虽然得客气,但是人祖的眼神可一点都不客气,赤裸裸充满了贪婪,三皇五帝更是站起身来,亲自做了示范,逼出了自身一滴精血,送入了九鼎之内。  

那些各族族长,虽然心中郁结,却也无可奈何,既然来到了陈都,便是做好了决定,此时若是反悔,只怕会死的更惨!  

唰!唰!唰!  

一瞬间,无数道,或金、或红、或紫颜色各异的精血纷纷滴落了九鼎之内。  

精血进入,如同滴水进入了滚油当中,九鼎瞬间就沸腾亢奋了起来,在虚空中震荡不已。  

见九鼎颤抖不定,人祖高高祭起崆峒印,崆峒印四面八方,映射出无尽的光华,祭着崆峒印,人祖环视四周:“三皇五帝何在,速速归位!”  

“皇伏羲在此!”  

“地皇神农在此!”  

“人皇轩辕在此!”  

“蚩尤在此!”  

“颛顼在此!”  

“帝尧在此!”  

“帝舜在此!”  

“夏禹在此!”  

三皇五帝齐出,从各自灵,飞出一条金色的气运神龙,共八条神龙在陈都上方,盘旋之后,纷纷没入了崆峒印八方八面之郑金龙入体,崆峒印气息暴涨——极品灵宝,初品先至宝...上品先至宝...极品先至宝!  

当一股独属于顶级的先至宝的气息,特别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