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新年(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承庆三年冬,腊月二十七。  

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浓厚,桥县的大街小巷也挂上了大红的灯笼,门楣贴了喜庆的春联。  

辛苦劳累了一整年的庄稼人也三五成群的涌入了桥县城内,准备采购一些过节用的的年货。  

城内的各处店铺前都是人头攒动,城内也变得热闹了起来。  

刘志远这位小少爷现在也是彻底的在刘府站稳了脚跟,并且逐步的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  

只不过天寒地冻的冬日,他许多事情也没办法做,只能在府里训练了一队家丁出来。  

家丁们在刘志远的亲自操练下,俨然已经有了军中行伍的模样,令行禁止,浑身透着彪悍的气息。  

这是刘志远到这个时代后的第一个盛大节日,刘志远倒也不是不近人情。  

刘志远在腊月二十七的时候就吩咐大管家福伯给府里的家丁以及招募的丫鬟婆子等人发放了一些犒赏,这也是各府的定例。  

毕竟这些人在府里辛苦操劳了一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在大过年的时候,即使再吝啬的主家也都会发放一些银钱,作为犒赏。  

只是各府给家里奴仆们发放的东西各不相同,有人发放银钱,有人发放布帛,也有发几斗米的,这则是要看各家家主的性情而定。  

刘府这一年经历了大的变故,老家主刘长青去世,刘志远费劲了一番周折才执掌刘府。  

原本府里的那些下人奴仆因为不得刘志远的新任,所以尽皆遣散了。  

现在刘府的大多数家丁和仆役均是后来招募的,也算是让刘府换了一道血。  

春节乃是一年中最为盛大的节日,所以刘志远也是借此机会笼络人心。  

与往年发给奴仆家丁们一些简单的过节布帛米粮不同,这次刘志远则是提高了发放的犒赏。  

府里那些招募的仆役丫鬟每人纹银一两,布帛两匹,粮米五斗,食糖二两,远超县里那些豪门大户给的犒赏。  

刘志远的二十四名家丁的犒赏则是更高一些,纹银二两,布帛三匹,粮米七斗,食糖半斤,也算是刘志远对他们的器重。  

以往发放这些过年犒赏的时候都是由管家代劳,当初的大管家张天德也会从中贪墨一些,仆役丫鬟拿到手的东西实际相当少。  

今年刘志远不仅仅提高了府里人的待遇,而且亲自发放。  

当丫鬟仆役和家丁们从刘志远的手里亲自的接过这些东西的时候,一个个都是激动的道谢。  

毕竟刘志远给他们的待遇是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在别的府里,一年都挣不下这些东西。  

可是现在刘志远却如此的阔绰大方,让他们也觉得跟着刘志远那是一个幸运。  

“你们为府里做的事情我都看在眼里,这些犒赏也是我的一片心意,希望诸位能够同心协力,让我刘府变得越来越好。”  

“只要刘府变好了,诸位以后的待遇也就会越来越好,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  

“少爷说的在理。”  

“我等一定听少爷的话,让刘府变得越来越好。”  

拿到了丰厚犒赏的仆役丫鬟们也都是各个喜笑颜开,对刘志远这位小少爷则是充满了感激。  

“福伯,过年的时候除了留下一些必要的人手外,其余的都给一些假,让他们回家和家人团聚吧。”  

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刘志远在亲手给他们发放了这些犒赏后,也是让福伯安排给他们放假。  

听到刘志远的话后,那些许久没有回家的丫鬟仆役们也都是对刘志远开口道谢,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回家团聚了。  

在福伯的安排下,刘府内留下了看门护院的部分家丁和做饭清扫的人外,其余人均是给了假,让他们回家了。  

“芸娘,带上你的弟弟妹妹,我们也上街去采买一些东西。”  

桥县虽是一个县城,寒风刺骨的冬日,平常也是颇为冷清的,只有赶集的时候才会变得热闹。  

但是现在正是过年前的采买时候,所以十里八乡的人都会涌入到县城里。  

哪怕是家徒四壁的乡野农人,也会趁这个时候到县里赶集,用积攒一年的余钱,购买一些平日里舍不得吃的蜜饯和肉食等,过一个红火年。  

倘若是放在往年的话,芸娘他们这些孤儿也是颇为高兴的。  

因为到了过年的喜庆时节,所有入城的人腰包鼓鼓,也都会变得阔绰许多,他们也能乞讨到一些钱财,吃几顿饱饭。  

现在他们在刘府内吃住已经没有了饿肚子的风险,可是想到可以出去热闹热闹,芸娘他们也是颇为高兴的。  

刘志远一直忙碌着收拾府邸,操练家丁,所以也没时间出去闲逛,所以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出了门。  

芸娘一直亦步亦趋的跟在刘志远的身后,那些孩子天性活泼,要不是芸娘呵斥着,他们早就钻人群中没影了。  

“包子,热腾腾的包子——”  

在坑坑洼洼的街道两侧,小商贩们也都支起来摊子,热腾腾的蒸笼冒着热气,包子铺的商贩在大声的吆喝着。  

“糖葫芦,又冰又甜的糖葫芦,三文钱一串,好吃不贵......”  

“红糖糍粑,公子,两文钱一份,要不要来一份?”  

大周朝的食糖价格昂贵,凡是和糖粘上关系的,价格都是要高一些。  

那些跟着刘志远出来的孩子们以前反都吃不饱,自然没有机会享用这些好吃的零食。  

现在看到那诱人的小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