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书院和桑桑(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诸葛无仁盯着桑桑的眼睛,语气阴恻问道:“颜瑟大师和光明神座同归于尽之前,世间只有你在那座山顶,我想问你的是大师有没有留下什么东西。”  

桑桑有些迷惑,颜瑟和卫光明那时便是越打越是激烈,除了默契的保护住那株白杨树下的桑桑之外,其余的一切都被荡为灰烬。  

桑桑没有听到颜瑟和卫光明的任何交代,也没有收到过任何物件。桑桑唯一得到的就是卫光明毕生绝学的一次实战教学。  

所以桑桑回答的很干脆,面色冷漠的回了一句。  

“没有。”  

诸葛无仁的眉头皱了起来,沉声喝道。  

“有些事情撒不得谎!”  

桑桑面无表情的直视着诸葛无仁,再次重复了她之前的那个回答。  

“没有。”  

诸葛无仁有些被桑桑激怒了,在他看来,小侍女和奴隶没什么区别。而自己竟然被一个奴隶给直视了,诸葛无仁感觉很愤怒。  

自己竟然被一个奴隶直视了,仿佛自己的尊严受到了践踏似的。整个人脸色黑了下来,声音也越来越低沉。  

“你知道你这样做的后果吗?拿走了大唐的机密,就算是你的主人来了也保不住你。”  

桑桑完全没有被对方的模样吓到,非常认真地回答道。  

“你问的问题,我都已经回答了没有,信不信由你。”  

诸葛无仁深深吸了口气,冷漠说道。  

“你当真不知?那件东西干系着整个大唐帝国的将来,你如何当得起这个责任,你是要把四百万唐人的安全都葬送吗?”  

何明池喝着茶沉默不语,他不喜欢诸葛无仁的咄咄逼人。毕竟不管怎么来说,宁缺都是南门颜瑟大师唯一的弟子,南门大概率是要交到他的手里的。  

这黝黑的小侍女是他的人,那自然也算是南门的人,诸葛无仁如此吼骂一个小侍女,何明池自认为这是很不尊重宁缺的。  

但他必须承认诸葛大人这句话很正确。长安城这座大阵庇护大唐国待绵延千年,它的阵眼无论如何不能流落在民间,流落在一个黑瘦单薄的小侍女手上。  

明池轻轻咳了一声,然后看了他一眼,眼神里表达的意思非常清楚一虽说阵眼事关重大,但毕竟是颜瑟大师传给宁缺的,总不可能强抢,如果朝廷真不放心,大不可以对老笔斋严加看管,然后等宁缺回来再论。  

老笔斋外,敲门声再次响起。  

一个管家打扮的人进了铺子,躬身问道。  

“敢问两位大人,这小侍女犯了错吗?我家主子十分焦急,若是一些小错,还望两位看在我家主子的面子上就让它过去吧。”  

诸葛无仁和何池明相视对望了一眼,两人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惊讶。  

公主李渔的消息竟然来的如此灵通,从铁英被赶出临街四十七巷到现在不过一个半时辰,看来李渔在发展自己的势力的消息是真的。  

二皇子大皇子的皇位之争,皇后和公主的战斗,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结果是什么。只是有些唏嘘,皇帝只有皇后一个妻子,却还是逃不过骨肉相残的命运。  

最是无情帝皇家,深宫锁蛮心。  

诸葛无仁沉默不语,半天说了一句话。  

“这不是公主殿下能过问的。”  

管事明白了,微微一笑后行了一礼便退出去给李渔复命去了。  

公主府的管家退出去不久,又一声敲门声。  

诸葛无仁有些不耐烦,看都没看,直接吼了一句。  

“是哪个?”  

回应他的是沉默和窗边突起的风吹动衣角,猎猎生风。  

一个穿着黑色斗篷的人站在离诸葛无仁不远处的一个角落里,瞎子慢慢摘下了斗篷的帽子。一双漆黑的眸子只够周的盯着诸葛无仁。  

“我奉少主的命在次留守。这个人,不能动。”  

雪在黄纸伞上树枝上屋檐上,也落在被褥上,或许因为被褥太大遮住了抱着被褥的小姑娘,或许是桑桑的存在感太低了。  

所以没有人注意到她的眉头也皱了起来。  

桑桑是一个不愿意给宁缺惹事的小姑娘。  

所以不管是长安府衙还是现在的的诸葛无仁和何池明,只要她想,可以随时将眼前的两个人瞬间融化。  

桑桑是个为了三两银子便可以和宁缺拼命的人,更何况今天这些人想从自己手里抢走的东西明显要值更多银子,更何况那本来就是老师留给自己的、颜瑟大师留给宁缺的,所以她的眉头便皱了起来。  

她皱眉便表示不喜以及不同意。  

她把头从厚厚的被褥上艰难地探出来,看着那个想把自己带进宫抢自己东西的无耻官员,她的眼眸深处耀出一丝极细微的光辉,然后那些光辉迅速燃烧。  

忽然一阵寒风拂过。  

桑桑双眸深处的庄严神辉骤然敛去,她缓缓低头。  

风是空气在流动,之所以此时陡然寒风起,是因为空气里忽然出现了一个体积极大的物事,那个物事是个很胖的年轻人。  

那个年轻人胖到出现在园中便带起呼吸的冬风,然后迅速挤散了冬风,为场间众人带来一股温暖之意,便如他那清秀可爱的眉眼。  

这里好像很热闹。”  

桑桑抬起头来,看着他轻轻点头致意。  

那年轻胖子看着场间三人,说道:“如果长安府尹敢审案,你们再搬出唐律来审桑桑,如果长安府尹一直躺在床上,你们就不要再出来丢人现眼。”  

陈皮皮看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