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一刀切(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圣明么?  

估计有好些人,心里在想:在西云县时,雷怎么不劈死你这狗皇帝呢?  

昨儿还是“劫贫济富”,今儿就真成“劫富济贫”了!  

“还有两个件事。一件事,朕想成立文化部,封张东正为文化部部长,主管景国文化事业,比如唱歌、跳舞之类的。到时,张(ài)卿,你就带着戏班到全国巡演,以正视听。  

还有一件事。朕打算成立一个商务部,由晁洪担任商务部部长,安王出任副部长。主管皇家一号打谷机和羽绒服等相关销售事宜。母后、以及众(ài)卿可有异议?”  

“无异议!”这声音听起来有气无力,才百分之十五,就跟掉了层皮似的!  

现在,你们答应的越痛快,(rì)后,你们就越后悔!  

也许你们觉得,戏班和商业,下九流罢了!  

可这才是最赚钱的!年薪二十万两白银的丞相,也许还不如21世纪,某冰赚的多!  

“启奏陛下,微臣有异议!”张东正却道。  

“哦?”  

“陛下,微臣只有一人,如何开展这项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呢?”  

百官们,无不忍俊不(jìn)!张东正啊,你也有今(rì),不是很宠吗?还伟大而又艰巨!  

百里棠:“文化部长,暂定正二品!你想要什么人,自己去挑选便是!”  

额…百官们笑不出来了,就这样张东正还能从,从二品升到了正二品?  

昏君!  

林太尉心里闷闷地想:昏君,别妄想,你真能随心所(yù)、为所(yù)为!前几次上朝,我们未能把握机会,很快有你痛的时候!  

你害得我们林家损失那么多!他们林家,一年最少也有两百万两白银收入,百分之十五…  

我就让你的大女儿,嫁给一个凶残的北丹国皇子!  

于是,张东正原本的顶头上司——礼部尚书,出来了:“启奏陛下,北丹国与越国的使臣…”  

朕才回宫,你们就要来了么?  

“朕已知晓此事。礼部尚书,前次接待使臣一共花费多少两银子?”  

“臣未做统计…”  

“那你赶紧统计好。一万两白银够不够?”  

一万两?陛下您说的可是戏言?  

“他们来蹭吃蹭喝,就很过分了。还要朕的城池、朕的岁币。难道朕还得好酒好菜招呼他们不成?”  

“陛下,礼数不能失!”  

“嗯。让他们到望京楼。太尉,你没意见吧?”  

林太尉想说:您开心便好!  

可他的嘴巴习惯了:“能替陛下、替国家分忧,是臣之荣幸也!”  

今(rì)这朝,上完了。  

大部分臣子们,才缓神——刚刚发生了何事?稀里糊涂,他们就少了那么多钱!早知,他们便痛痛快快答应,减掉一半的俸禄,比这狗屎的个人所得税,要少得多了!  

看起来,只有百分之十五!可他们这些臣子,哪个没有产业?就算没有产业,也有田业,哪怕是张东正这“不食人间烟火”的货,都会有上千亩良田!  

什么酒楼、茶肆、田产等等,全部归到个人所得税里…昏君,你太坑了!  

这该死的税!  

如林太尉,他林家的产业诸多,有些归到他名下,有些归到他弟弟,或子侄,或女婿手中。是不是就能躲过一劫?  

原本可以的,谁让他的这些人,都有官职在(shēn)呢?而且,都已成家,就是当家人!  

全国七品以上官员,得有多少,每人百分之十五,平均三四千两…想想,都是一个可怕数字!虽不能彻底解决国库问题!但谁知,百里棠什么时候取消这个税?  

关键是,不给百姓加税,反而给他们加税,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百里棠将受万民(ài)戴啊!  

严格意义来说,像酒楼、茶肆等营业所收,不属于个人所得税,而是营业税,还可能涉及到增值税。  

这里是古代,是家长制的社会——家长制是指作为家长的长者掌握经济大权,在家庭中,居支配地位,其他成员都要服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也有家庭组织制度。  

封建帝王更是把国家看成是一家私有,即所谓“家天下”。他们治国常常采用家长式统治的方法。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群体规模相对狭小、结构相对简单的传统社会,家长制适合这种模式!  

百里棠的手段,高明就高明在这里——一刀切!!  

反过来,监管力度,也是不够的!  

所以,百里棠就拿暗杀神器出来“炫耀”了,还再次拿章之霖出来做做样子!  

一下朝,林太尉就到慈宁宫:“昏君欺人太甚!欺人太甚!”  

“休要怒!百分之十五,你还给不起么?只是这样一来,咱们林家的底,便露了!露了也好,让他百里棠瞧瞧咱们林家的真正实力!”  

“账本是咱的,咱想怎么改就改…”  

若遵循百里棠的旨意,他们林家,损失惨重!那只能修改账本了!  

“非常时期,切不可胡来。百里棠正巴不得咱们出错呢!两国的使臣不是来了么?就让他们先试探试探,百里棠的真正实力吧!”  

“可恨的是,叶家和呼家,似乎已站在百里棠那边,不然单凭他那几万蹩脚的皇家军,他敢这么嚣张?”  

“现在的关键不是这两家,而是(jìn)军!”  

“(jìn)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