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来一发十字军(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听了克里斯蒂安所言。  

“有道理,我看,我也应该找我父亲说说,替我找个有钱的女贵族,最好还有领地宣称,这样一来我便能有更多的钱挥霍,说不定运气来了,还能莫名继承新庄园领地。”  

一位同为十五岁的少年兼男爵继承人说着,贵族的路都是从出生便开始安排好。他一边大口饮酒,再有半年,他也准备离开修道院回领地成婚,不打算去罗马再进修,他目前学问已经远超父祖。  

这场欢送宴,除了下午要进行经书抄写的布兰外,最后所有人都喝醉,众人倒头便睡,天上的麻雀望着,不时低飞下来,偷咬着面包屑。  

当布兰从抄写室走出,再回这里时,克里斯蒂安已经离去…  

之后数月,一些较大龄的学生陆续离开,也陆续有人加入。  

到八月底。  

修道院内的学生来到四十二人之多。  

布兰已经成为老学生,又被选为“院长”富兰克林的秘书助手。  

前院长海伍德卡特,于八月中正式进入罗马教廷,成为红衣枢机主教一员,富兰克林因前次布施善行,得到卢约二世的赞赏,提升一阶。  

布兰得到通允,一半课程都已结业不用再上,眼明手快,反应灵敏的他,专职处理高层教士下发文件抄写,而修道院再往下宣布的教会文书,也会经手。  

一般只有被认可,准备在教廷一直服务的学生才会指派此工作。  

这个职务非一般的文书处理,它能接触到大陆教会各地的第一手情报。  

“…转呈各地教会,安贫,守贞,服从。”  

比如七月十四日从罗马教廷发出的教会誓词令,强调三戒律,意图扭转贪图享乐的风气,这连带影响地方教会对于堂区的扩建,以及上缴税赋的增多--把你们多的财富都上交,自然更安分些。  

八月六日。  

“告我光明世界之教徒,统一对宗座改称…”  

此封教会文书则提到,长久以来,因各地区对教宗的称呼不同,使教宗产生四种主流书面写法或者口头称呼。  

分别是,  

冕下(贵族称呼教宗,取头上宝冕之意),  

陛下(神在人间的国为教庭,所以教士称敬为王),  

圣下(被册封当代圣人之教徒,对教宗之称呼,最为少见),  

主下(平民对教宗的另一种称呼,多闻于东方教徒口中)。  

但在法兰克皇帝跪伏求赦后,满怀雄心的卢约二世决定再度提高权威,所有教徒,此后一律改称“圣父”。  

八月二十四日。  

“圣父即将东行,将与正教牧首进行会晤,通行周边之大教堂请派出人员护送接待…”  

这个情事,最不可小觑,很多东方异国,散布于半岛的探子,接受到这情报后,马上回国转呈,使东方诸国震动。  

因为一些有识领主看出其中含义。  

东西教会友好--来一发十字军!  

九月七日,阴雨霏霏的一日,空气潮湿。  

一队被医院骑士团拱护的马车队伍,制造大量脚印,开进大修道院。  

修士们快速出来迎接。  

“守卫信仰,帮助苦难!”  

领头的士官们大声朗诵骑士团格言。  

他们穿上红底白十字的服装,纹章旗也是红底白字,由四个“V”组成,每个V有两个顶点,象征骑士八美德。  

“一切荣耀归于主。”  

“欢迎诸位来到。”  

“我等带着圣父信函。”  

带队骑士说完,马上跟修道院高层进入密室商谈。  

半日后,修道院上下敲钟通知,教宗确定出访动线,最后将进入威尼斯与正教牧首谈笑风生。  

随行名单可是莫大荣耀,很多人都想前去,布兰也被富兰克林选入其中。  

按老院长的想法,布兰这样的人才,为主奉献,才是正道,所以希望他能去见卢约二世,增进本身的虔诚之心。  

但布兰还没真正踏入故国威尼斯时,远方战事逼近!  

又过八日,一支凶狠弯刀骑兵队,呼喊声中踏翻拜占庭的田地,高举的弯刀将人头如麦穗割下。  

战火蔓延,奥斯曼全面入侵拜占庭,或者说拜占庭发动大战。  

两位大人物只能将此次会见无限期延后。  

此战由女人引发,这种事不少见于史书上,尤其在尊贵女子之间。  

被抢的女子,在事后更会被冠以“妖姬”恶名。  

自四帝共治后,拜占庭曾度过多段混乱的统治期。  

A.E.1066年,这是大陆上十分有名的一年。  

这一年,征服者威廉登上英格兰王位,他为分封离析,被维京人破坏的北境,带来南方的统治制度,技术。  

遥远东南的拜占庭帝国也于此年确立“长子优先继承法”。  

当时各军镇贵族签下一则条例文书,其中提到,“生于紫室”之皇族,享有继承优先权…同时紫室女子则从军镇家族中选出。  

紫色颜料珍稀,于罗马时代乃尊贵之色,拜占庭自言正统罗马,便在首都君士坦丁堡中,建造了一处尖拱式的宏伟紫屋。  

每一任皇后要生产时,都会在在紫屋待产,其中生下的后代,出生才着紫袍。  

也既是说,一个婴孩出生时,父母必须是同时在位的皇帝与皇后,那孩子才是真正紫袍,缺一不可。  

但也有学者言明,这样强行联系,根本不是正统罗马。  

日前,被国中称为“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