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八章 见面(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二天散了朝,李清就揣着方郗托付的,装有头面的盒子去找惠武帝,要先在老爷子面前过个眼,然后才好方便转交给永乐公主,这也是为了不落人口实,被说成私相授受,凭白惹出事端。  

至于为啥不找皇后娘娘,李清表示,女人忒麻烦,尤其皇后娘娘更是此中翘楚。  

御书房里,惠武帝看着放在桌上已被打开的盒子,颇是满意的点了点头,有心就好。  

正如俗话说的那样,上赶子不是买卖。  

他虽着实喜欢和欣赏方鸣谦,但自家女儿自家心疼,若那小子迟迟不给出应有的诚意的话,那么他确实得重新考虑下这桩婚事,自家姑娘又不是嫁不出去,想尚主的人多的是。  

但更让惠武帝满意的是李清的态度,老二与永乐不是同一母同胞兄妹,天然存在着的利益竞争,而且这桩婚事对他而言,甚至有不利的地方,但他仍能在此事尽心,说明这是个相当看重情份的孩子。  

虽做为帝皇,但他同时也身为父亲,他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眼里心里只存在利益和算计,而没有真心和感情。  

李清上前一步,笑咪咪道:“父皇,这件头面还不错吧,郗子可是花了大心思,特意从伊州请来一位银匠大师到他府上专门制作,这个心意够吧。”  

惠武帝心下高兴,但面上却不悦道:“算这小子识相,朕的赐婚旨意都下多久了,哼!”  

李清笑道:“有些人开窍的晚嘛,况且赐婚之后没多久,他不是就被您给提溜去了金沙城,这一来一去,再加养伤,哪还有啥时间。”  

惠武帝睨眼,“你倒是会为他开脱,好了,这东西就放在朕这,朕自会使人拿给永乐。”  

李清道:“还是儿臣自个去吧,儿臣还有事找三妹商量呢。”  

“何事?”  

李清想着若要成事,还得老爷子首肯,就直言道:“儿臣想安排个时间,让三妹和郗子见上一面,也好让彼此有个印象,免得盲婚哑嫁,不利以后共同生活。”  

他笑了笑道:“儿臣希望他们俩人能好好…”过得幸福。  

惠武帝沉思了会,让小两口在婚前见上一面也未尝不可,他可是开明的父亲。  

“行,去吧,要安排的妥当。”  

“是,儿臣告退。”  

陈柏升本是强烈建议安排在尘心楼,但李清考虑到那里毕竟人多眼杂,出入不便,于是就约定在七月三十日,去城郊隐峰山护国寺参加地藏王菩萨圣诞日法会。  

护国寺的住持是智通大师,也算是半个自家地盘,正好便宜行事。  

这一日,方郗只带着杨江一人前往,一则老太太已在宫中见过李欣,二是因为这次女方也无长辈方便陪同,所以索性就让年青人自己安排,这些都是有分寸的孩子,没什么可不放心的。  

李清并不只同永乐公主李欣一起前来,他还带着未婚妻宋巧雅和大舅子宋景辉。  

毕竟宋巧雅和李欣见过几面,彼此颇为熟悉,两人又即将为姑嫂,有她陪着,李欣也能自在些。  

陈柏升和顾明珠,带着他家的胖闺女也要跟着来凑热闹。  

陈柏升道,按咱仨的交情,以后她们几个女眷之间免不了得经常打交道,早见面早熟悉,且他还能友情提供小娃娃一名,活络气氛,避免初次会面太过拘谨。  

方郗和李清,…咋这么有道理呢!  

于是,小两口的见面会,最终变成群\体\活动。  

护国寺是皇家寺院,平时不对普通信众开放,即便在这种诸佛菩萨圣诞吉日,也只对外开放正殿,由寺中高僧大德在此宣讲经文,以供民众礼佛。  

方郗和杨江当然不算普通信众,护国寺正殿的佛前还供奉着方继信夫妇的长明灯。  

方郗很早就到,先去正殿为父母的长明灯添上香油钱,然后又请高僧颂经七遍。  

待事毕后走出殿门,正好遇上李清一行人。  

其时,李欣和宋巧雅站在一起,方郗虽与这两人都未见过面,但方郗仍一眼就识别出谁是永乐公主。  

且不说李欣和晋王在容貌上有几分相似,就单是从气质上就很好分辨。  

所谓居移气,养移体,身为极受宠爱的皇家嫡公主李欣从整体气质上就有别于他人。  

当然并不是说宋巧雅就比不上李欣,单从长相上,很难说谁高谁底,这是大臣之女和皇家之女在气度上的天然差异。  

目前,宋巧雅暂时无法与之相比,也许,等她成为秦王妃后,在皇家中熏养几年,可能就会大不一样了。  

方郗和李欣只匆匆对视一眼,就双双垂下眼睛。  

李清瞧了眼自家妹妹,满脸绯红。  

便心里有数。  

再看方郗,也好不到哪里去,耳朵都红了,暗暗偷笑不已。  

嗬,我还以为这家伙有多镇定呢,原来也是纯情的毛头小子一个。  

李清忍着笑,怕他们不自在,作状环视了一圈,顾而言他,“柏胖不是说要来吗,咋这时候还不见人。”  

方郗这时情绪也平稳下来,浅笑道:“他拖家带口的,哪快得了。”  

说曹操曹操到,方郗话音刚落,便听到陈柏升标志性的大嗓门,“我们到了!”  

刚来面前,几方还没来得及见礼,原本由奶\娘抱着囡囡扭着小身子就扑向方郗。  

看得顾明珠目瞪口呆,原本有听她家夫君说过闺女儿是有多么喜欢方郗,但也不甚在意,今日一见,方知啥叫乳燕投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