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9章 满朝哗然(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969章满朝哗然

紫禁城,奉天殿。

当朱四询问礼部右侍郎空置的情况后,礼部尚书席书出列禀告:“回陛下,正是。”

朱四再次问道:“那礼部可有推荐人选来接替右侍郎之职?”

在场大臣觉得有些不对劲,怎么礼部右侍郎的职位应该由礼部尚书来举荐吗?

朝臣其实应该秉承避嫌的原则,通常不会推荐副职官员,免得被人说举荐自己人,在衙门搞一言堂,所以这种时候皇帝应该尽量避免问礼部尚书才对,但现在好像皇帝就是要跟席书公开勾兑,把礼部右侍郎交给议礼派的人担任。

“陛下……”

有御史马上走出来,赫然是之前一直以耿直著称的兵部给事中夏言。

朱四抬手打断夏言的话。

但朱四也没继续追问席书,而是看向一旁的蒋冕,问道:“蒋阁老举荐何人?”

蒋冕犹豫了一下,只是举起笏板,什么都没说。

好像就算是商议好的事情,但到了这种关键时候,蒋冕也选择了回避,因为有些事情蒋冕实在是不愿意由他亲口说出来。

但就是这种边缘化的人物,居然现在一跃要以翰林侍读学士兼任礼部右侍郎?

什么套路?

黄瓒走出来道:“朱敬道为官时间是不长,但为人处事颇有原则,在议礼之事上做到不偏颇,也是难得,若非以他来升任礼部右侍郎,再想找合适的人选,只怕不易。陛下破格任用,也是任人唯贤,乃明君之典范。”

谁啊?

如果只是个礼部右侍郎,他也能理解,毕竟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但朱浩却是以翰林院侍读学士、詹事府少詹事的职位兼任礼部右侍郎,如此一来,朱浩等于说官职一跃到了他杨慎头上。

大明朝是不是要完了?

没等旁人站出来反对,朱四突然好似生气一般,环视在场大臣道:“还有哪位臣工有意见,只管一并出来反对,但反对的同时,要给朕推荐出一个合适的人选,否则就免开尊口!”

朱四淡淡一笑,道:“你们都不肯说,那朕自己来提议吧……就以翰林院修撰朱浩,以翰林院侍读学士,兼詹事府少詹事、礼部右侍郎,诸位卿家有意见吗?”

很多人想说,你黄瓒是靠拍马屁上位的吗?

朱四眼见在场大臣好像很识相,又看向唐寅问道:“唐先生,你与朕相识日久,你跟朱浩间也早就认识,你认为朕的提议如何?”

满朝哗然。

杨慎没有去跟蒋冕说什么,他也没想到事情发生得如此突然,而令他震撼的也不是蒋冕退休,而是朱浩被破格拔擢为礼部右侍郎。

蒋冕为何会同意也看不懂!

昨天内廷会议到底商议了什么,他们也看不懂!

石珤出现在杨慎身旁。

真当礼部右侍郎是什么好差事吗?

在朝廷大礼议胶着到最高潮时,谁来当礼部右侍郎,那不是承担历史骂名吗?

难道站出来推荐个非议礼派的正统大臣来当礼部右侍郎,皇帝会同意?对议礼的结果就会有本质帮助?

蒋冕犹豫了一下,大概知道,若自己不表态,今天是不行了。

朱四看着蒋冕道:“黄阁老的提醒,正合朕的心意,但朕也非刚愎自用之人,不知蒋阁老有何意见吗?”

跟张璁同科的状元?

这马屁……

大概可能,就是唐寅向皇帝举荐了朱浩。

甚至皇帝不说,在场大臣也知道,谁干礼部右侍郎也不会长久,因为马上就会迎来大礼议的最终章,这差事绝对是出力不讨好。

皇帝为何要亲自推荐官员看不懂!

那朱浩突然被皇帝提出破格提拔,在场大臣就全都是惊愕和不解。

入朝也才两年多吧?之前一段时间,好像是挺活跃的,但后来不都已经销声匿迹了吗?他还没被外放吗?

礼部右侍郎的职位如此关键,何以会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朱浩来接任?他何德何能?

朝堂内,翰林院体系的人,听了这话最是汗颜。

很多人都想这么说,但没勇气站出来,很多人其实也不明白,朱浩跟今天君臣间的争锋有一文钱关系吗?

还是说皇帝故意放个很扯淡的人出来,先试试口风?

“啊!?”

……

对于绝大多数大臣来说,在没看清楚形势前,他们不适合出来反对,因为这么扯淡的事……总会有人替他们出头的。

石珤道:“并无此意。”

唐寅总结了半天,也没说自己是否支持,就说让皇帝赏识一二。

果然通过议礼入阁后,伱这家伙连原则都不讲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朱浩,居然被你说成是礼部右侍郎的不二人选?

你可真是给我们文官长脸啊。

蒋冕道:“老臣附议。”

……

杨慎打量石珤,皱眉问道:“所以说石部堂,你马上要入阁了是吗?”

如果说先前张璁被拔擢为翰林学士,对在场大臣来说,既有所料,心中又不甘。

我们知道朱敬道是你弟子,但你也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啊,那小子……跟你一样都是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懒货!

你居然还好意思用“兢兢业业”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他?

连同全体文官同僚也在等他的意见。

杨慎脸上露出讳莫如深的笑容。

朝会结束。

朱四道:“诸位卿家,谁还有不同意见也先保留吧,此职位不会长期留存,朕也是做权宜之计,以后对朱敬道此人……还会另有委派。今日就先商议到此。”

因为皇帝需要他临走之前的态度,告诉在场的文官,在这件事上应该妥协,而不是继续争执下去。

朱浩的提议,既没有实现皇帝追封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