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5章 一人选一个(1/2)
第965章一人选一个
京城,翰林院。
此时翰林院高层,正在开一次内部会议,三名侍讲学士,以及两名翰林学士,加上一名詹事府詹事,共六人参加这次会议。
其中最年轻的就是刚升侍讲学士不久的杨慎。
詹事府詹事贾咏,系从吏部左侍郎位置上调任。正德年间他曾长期以南翰林院侍读学士之身掌翰林院事,并拜南京国子监祭酒,在南直隶可谓桃李满天下,影响深远。
一旁的翰林学士丰熙不由问询:“不知礼部右侍郎的人选,朝廷可有定下?”
早前有传闻说贾咏会出任礼部尚书,但因为礼部如今涉及大礼议的问题,贾咏并非是议礼派中人,所以并未入皇帝的法眼,反倒再次回到翰苑体系。
吏部掌握官员升迁,左侍郎身份极为尊崇,詹事府詹事虽然同为正三品官职,但如今皇帝并无子嗣,所以更多是虚职。乍一看,贾咏属于贬斥,但实则詹事府詹事具备入阁的资格,或许用平调评价更为妥当。
由于贾咏长期在吏部为官,对此最有发言权,他摇摇头道:“尚未明确,或再廷议遴选。”
丰熙微微颔首,看了看一旁的石珤。
皇帝着司礼监掌印太监张佐,跟翰林院打招呼,让内部遴选。
这说的是正德十二年状元舒芬。
“敬道嘛……”
丰熙道:“敬道也可,先前他为朝中做事不少,且与他同科的秉用如今都已是侍读,况且……唉!便先如此吧。”
皇帝对杨慎礼遇,并不代表皇帝欣赏,相反皇帝很可能对杨慎恨之入骨,而杨慎也从来都是以意见领袖自居,在年轻士子中独占鳌头,而在几个老家伙面前,他也在努力找存在感。
态度强硬。
杨慎虽然是在场人中最年轻资历也最低的那个,但也是最“牛逼”的存在,谁让他是前首辅之子呢?
而且杨慎上位,谁都知道有他父亲的关系在里面。
反正你们也没去参加会议,而你们也的确被贾咏一并给选上,我刻意打乱顺序,说你们先上候选者名单我没办法了才选择朱浩,这样谁都不会得罪,还适当地捧了你们一把,证明翰林院高层早把你们的努力看在了眼中。
余承勋和叶桂章一听,心中自然是大为欢欣鼓舞。
那这次就不是来跟他商议,很可能是几个老家伙已经定好策略,只是象征性地通知他一声。
杨慎皱眉。
石珤解释道:“你不必着急,先把人推选出来,以备考核……我来吧,我推选仲承。”
“这……”
“用修,先前几位学士找你,所为何事?”余承勋问道。
丰熙摇摇头,意思是他不推荐。
蔡昂为正德九年探花,在翰林院内资历算是比较老的存在,蔡昂跟朱浩还曾一起发配西山挖煤,二人是好友。
杨慎到此听不下去了,起身道:“如此选择坏了朝堂的规矩,翰林院内事务也不该以如此方式定夺。”
就算是选侍读和侍讲,翰林院内部选出来的几人,也只是作为“备选者”,最后选谁,还要看皇帝的意图是什么,但要是皇帝不苛求的话,这么举荐上去,有很大概率直接获批。
乃蔡昂。
丰熙望着杨慎:“用修,不知你对此有何意见?我曾跟在座大多数同僚商议过,先一人推举一人,成或不成另说,至少有个大致的方向。”
几人同时看向杨慎。
余承勋问道:“你推选了谁?”
如今正德六年进士留馆且还只是修撰的,只剩下张衍庆一人。
杨慎面带愠色,大概是觉得,这群人把自己当外人,别说是听他的,现在连商议都很敷衍,他更觉得不可接受,但他还是做出自己的选择:“我推选敬道!”
“啊!?”
“若是翰苑中真要选新的侍读、侍讲,便在这几人中,到时我会代表翰林院,将几人一并向上推荐。若是朝廷再要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恐怕非我几人所能议定,那就要看廷议结果如何。”
杨慎板着脸,带着一股气坐下,闷不作声。
……
杨慎道:“翰林院备选侍读、侍讲,让一人推选一人出来,你们二人皆都在列,还有……敬道。”
旁边的贾咏示意杨慎坐下,忍不住幽幽叹了口气。
石珤之前曾兼任詹事府詹事,现在位置让贾咏占了去,就此成为空头的翰林学士,因为他先前贵为吏部尚书,如今就算吏部左侍郎出缺,却轮不到他头上。
杨慎道:“翰林院内一次容不下这么多侍读、侍讲,来年经筵日讲,也用不到那么多讲官。”
丰熙略显尴尬:“用修,稍安勿躁。”
其实这番话没说完,丰熙的意思是,张秉用既为侍读,下一步很可能会晋升翰林学士,而那一科的状元到现在还只是翰林修撰,对比太过明显。既然张璁可以,那朱浩也不能说不行。
余承勋听出杨慎满腔的火气。
舒芬曾因劝谏朱厚照不要出游而被外放,到嘉靖登基后才重回翰林院,正德十二年留馆的人中,舒芬既有才名,也有忠直的美名,现在连后一届的状元朱浩都被举荐,刘龙自然要推舒芬一把。
杨慎离开举行会议的房间,回到自己的学士房时,余承勋和叶桂章按时到来。
他一次举荐俩,并不是有意坏规矩,显然在他们另一次内部会议中,都觉得杨慎应该会在二人中举荐一个,谁知道杨慎不按套路出牌,举荐了朱浩,而贾咏不得不把商议中最后的两名人选全都说出来。
杨慎顿时感觉被人问了个灵魂拷问般的问题,难道我能说你们两个我谁都没选?
“前面已有人推
京城,翰林院。
此时翰林院高层,正在开一次内部会议,三名侍讲学士,以及两名翰林学士,加上一名詹事府詹事,共六人参加这次会议。
其中最年轻的就是刚升侍讲学士不久的杨慎。
詹事府詹事贾咏,系从吏部左侍郎位置上调任。正德年间他曾长期以南翰林院侍读学士之身掌翰林院事,并拜南京国子监祭酒,在南直隶可谓桃李满天下,影响深远。
一旁的翰林学士丰熙不由问询:“不知礼部右侍郎的人选,朝廷可有定下?”
早前有传闻说贾咏会出任礼部尚书,但因为礼部如今涉及大礼议的问题,贾咏并非是议礼派中人,所以并未入皇帝的法眼,反倒再次回到翰苑体系。
吏部掌握官员升迁,左侍郎身份极为尊崇,詹事府詹事虽然同为正三品官职,但如今皇帝并无子嗣,所以更多是虚职。乍一看,贾咏属于贬斥,但实则詹事府詹事具备入阁的资格,或许用平调评价更为妥当。
由于贾咏长期在吏部为官,对此最有发言权,他摇摇头道:“尚未明确,或再廷议遴选。”
丰熙微微颔首,看了看一旁的石珤。
皇帝着司礼监掌印太监张佐,跟翰林院打招呼,让内部遴选。
这说的是正德十二年状元舒芬。
“敬道嘛……”
丰熙道:“敬道也可,先前他为朝中做事不少,且与他同科的秉用如今都已是侍读,况且……唉!便先如此吧。”
皇帝对杨慎礼遇,并不代表皇帝欣赏,相反皇帝很可能对杨慎恨之入骨,而杨慎也从来都是以意见领袖自居,在年轻士子中独占鳌头,而在几个老家伙面前,他也在努力找存在感。
态度强硬。
杨慎虽然是在场人中最年轻资历也最低的那个,但也是最“牛逼”的存在,谁让他是前首辅之子呢?
而且杨慎上位,谁都知道有他父亲的关系在里面。
反正你们也没去参加会议,而你们也的确被贾咏一并给选上,我刻意打乱顺序,说你们先上候选者名单我没办法了才选择朱浩,这样谁都不会得罪,还适当地捧了你们一把,证明翰林院高层早把你们的努力看在了眼中。
余承勋和叶桂章一听,心中自然是大为欢欣鼓舞。
那这次就不是来跟他商议,很可能是几个老家伙已经定好策略,只是象征性地通知他一声。
杨慎皱眉。
石珤解释道:“你不必着急,先把人推选出来,以备考核……我来吧,我推选仲承。”
“这……”
“用修,先前几位学士找你,所为何事?”余承勋问道。
丰熙摇摇头,意思是他不推荐。
蔡昂为正德九年探花,在翰林院内资历算是比较老的存在,蔡昂跟朱浩还曾一起发配西山挖煤,二人是好友。
杨慎到此听不下去了,起身道:“如此选择坏了朝堂的规矩,翰林院内事务也不该以如此方式定夺。”
就算是选侍读和侍讲,翰林院内部选出来的几人,也只是作为“备选者”,最后选谁,还要看皇帝的意图是什么,但要是皇帝不苛求的话,这么举荐上去,有很大概率直接获批。
乃蔡昂。
丰熙望着杨慎:“用修,不知你对此有何意见?我曾跟在座大多数同僚商议过,先一人推举一人,成或不成另说,至少有个大致的方向。”
几人同时看向杨慎。
余承勋问道:“你推选了谁?”
如今正德六年进士留馆且还只是修撰的,只剩下张衍庆一人。
杨慎面带愠色,大概是觉得,这群人把自己当外人,别说是听他的,现在连商议都很敷衍,他更觉得不可接受,但他还是做出自己的选择:“我推选敬道!”
“啊!?”
“若是翰苑中真要选新的侍读、侍讲,便在这几人中,到时我会代表翰林院,将几人一并向上推荐。若是朝廷再要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恐怕非我几人所能议定,那就要看廷议结果如何。”
杨慎板着脸,带着一股气坐下,闷不作声。
……
杨慎道:“翰林院备选侍读、侍讲,让一人推选一人出来,你们二人皆都在列,还有……敬道。”
旁边的贾咏示意杨慎坐下,忍不住幽幽叹了口气。
石珤之前曾兼任詹事府詹事,现在位置让贾咏占了去,就此成为空头的翰林学士,因为他先前贵为吏部尚书,如今就算吏部左侍郎出缺,却轮不到他头上。
杨慎道:“翰林院内一次容不下这么多侍读、侍讲,来年经筵日讲,也用不到那么多讲官。”
丰熙略显尴尬:“用修,稍安勿躁。”
其实这番话没说完,丰熙的意思是,张秉用既为侍读,下一步很可能会晋升翰林学士,而那一科的状元到现在还只是翰林修撰,对比太过明显。既然张璁可以,那朱浩也不能说不行。
余承勋听出杨慎满腔的火气。
舒芬曾因劝谏朱厚照不要出游而被外放,到嘉靖登基后才重回翰林院,正德十二年留馆的人中,舒芬既有才名,也有忠直的美名,现在连后一届的状元朱浩都被举荐,刘龙自然要推舒芬一把。
杨慎离开举行会议的房间,回到自己的学士房时,余承勋和叶桂章按时到来。
他一次举荐俩,并不是有意坏规矩,显然在他们另一次内部会议中,都觉得杨慎应该会在二人中举荐一个,谁知道杨慎不按套路出牌,举荐了朱浩,而贾咏不得不把商议中最后的两名人选全都说出来。
杨慎顿时感觉被人问了个灵魂拷问般的问题,难道我能说你们两个我谁都没选?
“前面已有人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